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

ID:5250946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7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_第1页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_第2页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_第3页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_第4页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小间距大跨度隧道由于其开挖断面大、间距小以及结构特殊等特点,在左右洞交错开挖和支护的同时,增加了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难度。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实例,深入论述了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大跨度小间距隧道、设计、施工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由于小间距隧道相对于连拱隧道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同时相对于普通分离式隧道,又可增加路线布线的自由度、减小分离式路基的规模、减少隧道洞口的开挖工程量,有利于环保。因此,小间距隧道是现阶段我国交通运

2、输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二、隧道概况香溪隧道位于陕鄂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安康市汉滨区香溪洞风景区,隧道区属微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310m~350m,最大高差约40m。山体自然坡度20°~35°,植被较发育。进、出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两端洞口处均发育有一条冲沟。8隧道左线位于线路直线段,纵坡为-2.3%。隧道左右线进口间距22m,出口左右线间距65m,隧道最大开挖断面163m2。隧道起止里程为ZK117+484~ZK117+673,全长189m,为三车道大跨度千枚岩隧道。隧道地表为回

3、民墓葬区,墓葬众多,并在ZK117+645处穿越香溪洞旅游专用公路,隧道埋深仅为10m。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较差,主要为V级强风化千枚岩,支护形式为V浅埋(加管棚)30m、VX浅埋加双层小导管40m、V浅埋加双层小导管56m、V浅埋30m管棚、8m回填暗挖,隧道左线出口段埋深为1~23m,最大埋深40m。明暗洞交界里程分别为ZK117+499、ZK117+663。三、地质特性 香溪隧道隧址区属第四系覆盖层薄,大部分路段基岩裸露,出露岩层为志留系梅子垭组(S1m)千枚岩,岩体呈褐黄色、灰绿色,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受断裂带

4、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状和碎块状,岩质软,岩体极破碎,局部炭质含量较高,片理发育,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岩质较软,岩体极破碎,自稳能力差,开挖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该层揭露厚度为34.8m~43.8m。 8十堰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148°∠33°,节理J1:160°∠65°;节理J1密度5-7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5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相对应的岩石完整性系数Kv=0.63。 天水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332°∠40°,节理J2:61°∠75°;节理J

5、3:186°∠74°。节理J2密度5-7条/m;节理J3密度4-6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0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相对应的岩石完整性系数Kv=0.49。 隧址区有区域性大断裂——月河断裂通过,断裂破碎带宽度约85m~115m,断裂走向约274°,倾向约4°,倾角50°∠70°。隧道左线、右线均位于断裂破碎带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香溪隧道V级围岩为泥质结构强风化千枚岩,围岩深灰色,千枚状构造,千枚岩遇

6、水后软化为粉末状,泥化呈淤泥状。四、水文地质条件 8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中的风化裂隙水。千枚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深部节理多呈闭合状,联通性较差,多充填泥质,赋水条件较差;浅部强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含少量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冲沟等低洼部位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泄,流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流量大,暴雨时易发山洪,旱季流量小。围岩中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内呈淋雨状或线状出水。五、地质病害及处理措施 1.边坡滑塌 香溪隧道左线出口右侧位于地表冲沟一侧,地表为香溪旅游公路修建时的坡积松散土

7、,埋深1m~5m,左侧埋深24m,形成严重偏压,原设计ZK117+673-ZK117+663采用M偏压型明洞衬砌形式(明挖法)进洞,边仰坡开挖过程中出现多次滑塌,进洞异常艰难,且进洞方向右侧临时边坡高达16多米,植被破坏严重。 原因分析: (1)隧道出口埋深较浅,处于严重偏压地段,开挖坡脚后边坡松散堆积体难以自稳形成滑塌。 (2)隧道出口位于地表冲沟一侧,常年饱水丰富,极不稳定。 处理方案: (1)在进洞方向左侧设置偏压挡墙(ZK117+673-ZK117 +655)。 

8、(2)延长护拱(ZK117+673-ZK117+655),施作大管棚后进洞。 (3)进洞方向右侧护拱拱脚预设锚管(5米φ50×5锁脚钢管4根/榀),以加强护拱与山体连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