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ID:52507845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8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1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2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3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思维方法之一,是协调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手段,是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掌握知识的途径。通过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创造起疑的环境,培养起疑的习惯,教给质疑方法,定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此环环相扣的策略,如果我们能逐步训练,就会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词]激发;问题;策略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牛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执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整理如下,以期抛砖引玉。1激发质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

2、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探究问题,通过教师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问题,并期待着下一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做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就会得到明显的强化。例如,在教学《养母》一文时,学生平日里都认为自己母亲是伟大的,从来都没有观察和思考过“小气”是什么样子。可这样问:“有谁会认为自己母亲是'小气’的?为什么先要说养母小气”,这就激发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母亲的特点,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也是学会质疑的关键。2培养起疑的习惯起疑的习惯,往往是学生的问题思维培养的奠基石。培养起疑的习惯在阅读屮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我们不妨提倡

3、学生对所有的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在意见分歧点、在理解课文的关键点、在学生的兴趣点和文章的高潮点质疑,讨论交流。例如教学小说单元时,如果我们培养学牛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那么,在教学《项链》一文时,学生就可教学中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來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3创造起疑的环境3.1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在“乐”中问

4、。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好问”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使学生“轻装上阵”,毫无顾忌地去思考、去学习。3.2营造悬念式的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课堂要设计得奇特,学生才会产生好奇,才能营造一种悬念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习《说虎》一课时,我先问学生:“老虎厉害不厉害?”学生

5、认为厉害,我又提出老虎会被人类捕获或者杀死,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不知不觉屮学生已在讨论“用人”与“用物”的关系了。如此奇特的发问,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可谓“一举两得”。3.3营造操作式情境,让学生在“动”中问。实践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而问题产生了,答案也就不远了。例如《范进屮举》有这样描写胡屠户的句了:“把拳头攥得紧紧的……”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用“攥”而不用“拿”呢?拳头后来怎么又“舒”过来?如果让学生进行操作式情境模拟演绎,让学生在“动”中解决这些

6、问题,那么,学生问题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强。4教给质疑方法4.1变换视角法。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课题涉及人物是于勒,学生误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翁。为了抓住重点,启思解难,可让学生变换视角。带着“小说的主人翁究竟是谁?”的疑问阅读课文。学生会边读边思,众口争说,一直讨论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才弄明白。只有这样,学生会提出许多有见地的问题。4.2标新立异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发挥联想,联系旧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老师的指引下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例如学习《艺术品》通过联想、对比的穿插,把艺术品结局联系课文旧知识续写一下,在新内容的写作中加深对资本主义

7、社会人性虚伪的理解o4・3纵横对比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水准,在阅读结束时不妨让学生对比质疑,比较揣摩,读出新意。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对于主题思想的理解,在前人或教师的看法中,或是赏月的闲适,或是人生的慨叹,或是对弟弟的思念。究竟这些分析正确吗?这样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解读呢?如果把诗文前的序言与后文叙述描写比较质疑,就会读出文章的新意。4.4矛盾考究法。要使学生爱问,教师必须努力挖掘教材屮的矛盾因素,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