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

ID:52482063

大小:9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08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_第1页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_第2页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_第3页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_第4页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高聚物改性原理复习内容第一章概述改性方法一:合成新型聚合物;改性方法二:研制新型聚合物共混物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接枝、嵌段、官能化、氧化、氯化、氯磺化等。物理改性,共混、复合和牵伸、取向诱导结晶,等。主要的改性方法,共混改性,复合增强。名词解释:聚合物共混物,聚合物合金,相容性,混溶性,聚合物共混物分类,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分类,复合材料狭义定义,复合材料广义定义,宏观复合材料,微观复合材料(亚微米或纳米复合材料)。了解聚合物改性的发展概况,发展历史。有机或无机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的进展。聚合物共混物增韧机理的研究进展。增容技术的研究进展。

2、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目的。第二章聚合物之间相容性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基本特点对二元体系,稳定性判据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若0,即Gm-组成曲线是上凹的组成范围内,均相状态是热力学稳定的或介稳定的。(2)若0,即Gm-组成曲线是上凸的组成范围内,均相状态是热力学不稳定的。(3)上述两组成的边界条件由=0决定。(4)对大多数低分子二元体系,温度升高时,不稳定区消失,二拐点重合,在临界点处:=0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相图具有最高临界相容温度(UCST)的部分相容二元聚合物体系的Gm-组成关系及相图。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理

3、论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机理,(1)从均相直接冷却至亚稳态;成核和增长机理(NG),(2)从均相直接冷却至旋节区;旋节分离机理(SD)。研究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玻璃化转变法(动态力学法,示差扫描量热法)。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方法,(1)加入法(非反应型和反应型),(2)原位增容,(3)引入相互作用基团,(4)共溶剂法IPN法。第三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热力学因素,动力学因素,在混合或成型过程中,流动场诱发的形态结构。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单相连续结构,分散相为胞状或香肠状结构,分散相为片层状结构,两相互锁或交错

4、结构,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含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一种为晶态,另一种为非晶态时;结晶/结晶聚合物共混物,附生结晶或外延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相界面以及相界面间具有明显浓度梯度的区域构成了界面层。界面层厚度的决定因数,主要取决于两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大分子链段尺寸、组成以及相分离的条件。两相之间的粘合,粘合力有两种类型:化学键,次价力。界面张力越小,粘合强度越大。混溶性越大,粘合强度越高。界面层的性质,界面层可视为介于两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第三相,其力学松弛性能、密度、大分子形态、超分子结构等都有不同的改变。相容性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5、,两种极端情况:(1)完全不相容(2)完全相容或相容性极好。需要的是适中的相容性,以制得相畴大小适宜、相间结合力较强的复相结构共混材料。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形态结构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测定方法;第四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聚合物共混物性能的一般关系式,混合法则(均相共混物,单相连续的复相共混物,两相连续的复相共混物)。聚合物的变形包含两种可能的过程;其一为剪切形变过程,其二为银纹化过程。剪切曲服形变:应变软化和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大分子链的明显取向,即产生“应变硬化”现象,这些是聚合物材料产生大形变并形成细颈的重要原因。剪切带的特征;银纹化,玻璃

6、态聚合物在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应力发白现象,亦称银纹现象,产生银纹现象的过程称为银纹化。银纹的结构、特征与性能。影响银纹化的因素。银纹与剪切带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聚合物形变及破坏的重要因素。解释Sternstein提出的在二维应力场中有机玻璃的应力偏量曲线和包络曲线图。a,b,c,d各区域的意义。聚合物共混物的形变,由于复相结构的存在,在相界面处易诱发大量的银纹和剪切带,并且由于各相聚合物的本质及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呈现出不同的形变特点和力学强度。分散相的应力集中效应;影响形变的因素;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强度,共混物中的复相结构既可以起应力集中

7、剂的作用,又可起增强剂作用。如何使共混物达到既增强又增韧的效果,这是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核心课题。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能量直接吸收理论,次级转变温度理论,银纹核心理论,银纹—剪切带理论,各理论的优缺点。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增韧机理新进展吴守恒的关于“临界粒子面间距”的发现及解释机理。非弹性体粒子增韧现象的发现及解释机理。晶体织态结构解释模型(基质表面诱导成核结晶模型)的积极意义与缺陷。第五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及相关设备物理共混法:干粉共混法,熔体共混法,溶液共混法,乳液共混法。共聚-共混法:接枝共聚共混法,嵌段共聚-共混法。IPN法物理

8、法共混过程原理:分布混合,分散混合,对流作用,剪切作用,扩散作用。物料的破碎与凝聚。混合状态的描述:平均粒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