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经济与上海大学城规划构想.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知识经济与上海大学城规划构想李冬生 官远发 陈秉钊提要 本文依据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空间特征及大学城的规划内涵,在进一步对上海市杨浦区科教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大学城(暂名)规划构想,并剖析了规划建设上海大学城的利弊因素。关键词:知识经济 上海大学城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69-04中国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B斯坦福大学成功发展斯坦福研究园以来,国外各种形式的1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高科技园区与知识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如英国的剑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的经济
2、形桥科学园、法国法兰西科学城、德园西柏林科学城及日本式,知识经济改变了以往两种经济形态以对自然资源的占筑波科学城等。中国科技园区与知识园区发展时间不长,有和消耗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对知识、科学、技术、管理其经济发展总量和建设规模还比较小,但已显示出其旺盛的利用、生产和消费,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消耗大为降的生命力。发展至今已有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52个,比低,从而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较著名的有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开发区丰台型增长,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由不可持续增长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上
3、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转向可持续增长。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经济特征是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总收业与战略产业。一般认为,高科技产业指信息产业(包括入从1991年的87亿元增长至1996年的2300亿元,平均增计算机、通讯、信息服务业等)、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长率为9214%;利税额从12亿增长到240亿元,平均增长产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产业等六大产率为8211%;出口额从最初的711亿元增长到35619亿元,①业。高科技产业
4、前期研制与开发投入大,后期增长快,平均增长率为11819%。到目前为止,各园区高新技术产经济效益明显。高科技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大大提高,对业已有13700家,就业人员达130万人。到2000年底,预高素质科研技术人员需求量剧增,因而对教育的需求随之④计工贸总收入将达到5000亿元。剧增,教育逐渐形成一个产业。4上海市产业发展方针和杨浦区产业发展方针就空间特征而言,知识园区与高技术园区成为城市新空间要素。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知识园区与高技术园区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嘈杂的工厂与喧闹的
5、商业成为新世纪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城市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园区区位选择往往邻近大学或研力,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由战略产业、支究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创新的源泉必须明确”,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②⑤因此“大学城通常是一个积极要素”。⋯⋯。第一次在总体规划中指出要“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把知识型产业作为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城规划内涵从而把知识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大学城是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知识园区与杨浦区是上海市工业老城区,工
6、业用地面积为2高技术园区;其功能是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1016km,占全区总用地的1716%。区内市属企业有782三位一体。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活动家,其中市属大中型企业123家;区属企业564家,其中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创轻工业360家,重工业204家。杨浦区工业大多数为劳动新之源”;同时大学城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设施处于国内密集型、劳动附加值低的企业,主要集中于食品、服装、外领先水平,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脉丰富、文化气息浓纺织、金属、机械、电力、电子行业。随着经济体制
7、的转厚、投资政策优惠,对从事高校教育、研究开发、高新技轨,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市场竞争压力,多数企业经济效术产业的知识智力型人员具有强大感召力,吸引他们在城益不好,有的面临停产破产的境况。有些原来效益较好的区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创业等一系列活动。据此,大工业企业,近几年来工业利润并不随工业投入增加而呈相学城“成为城市知识活动的新空间,使城市空间结构上产应比例的增加。1996~1997年,工业利润不增反降,这说③生了质的飞跃”,“也是引导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明杨浦区工业结构存在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可以看出
8、,杨浦区工业用地存在数量过多,产业3中国高科技园区与知识园区发展现状导向不清晰、布局上与居民混杂、投入产出率偏低、环境代表知识经济形态的知识园区与高科技园区以不同形污染较重等诸多问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同式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自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硅谷依托时,也是该区面向新世纪重组城区功能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