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47595
大小:1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7
《中学生安全知识资料-中学生安全知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中学生安全知识资料中学生安全知识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 中学生安全教育有哪几种: 1.交通安全2.校内外活动安全3.消防安全4.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 一、交通安全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 4.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在铁路道
2、轨上行走,玩耍。 7.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不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12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7★精品文档★ 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5.在路口闯信号。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 4.存在麻痹思想。
3、 5.存在侥幸心理。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 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五)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1.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2.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 3.横穿马路最好推车行驶。 4.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 5.不要双手离把,不并肩行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7★精品文档★ 6.骑车不打闹,追逐。 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一)校
4、内安全 1.体育活动安全 ①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 ②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 ③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 ④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 2.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 ①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②不互相追逐疯打。 ③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3.校内劳动安全 ①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②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③严禁学生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4.学生实验安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略) 5.学生住宿安全 ①不得允许非住宿人员入住宿舍。 ②不
5、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 ③不得疯疯打打。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7★精品文档★ ④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 ⑤不得在宿舍使用蜡烛。 三.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江泽民指示:“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一)中学生的消(文章来源)防知识发生火灾的原因: 1.用火不慎发生火灾。蜡烛照明、蚊烟香、用电器、液化气灶 2.用电不慎发生火灾。电线老化、乱拉乱接、铜线当保险丝、电热毯、电炉故障 3.用油不慎发生火灾。油加热温度过高、容器滴漏 4.燃放烟花爆竹。 5.吸烟乱扔烟头。
6、6.玩火。 (二)火灾的预防: 1.家庭防火: ①安全使用炉火。 ②安全使用液化器。 ③安全用电。 ④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⑤燃放烟火爆竹要注意场所。 2.学校防火: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7★精品文档★ ①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②不要乱烧废物。 ③实验用的易燃物品要妥善使用。 ④经常检查电器。 ⑤设置消防器材,不破坏消防器材。 ⑥宿舍的安全防火。 3.公共场所防火学生要做到: ①不携带烟花爆竹到公共场所。 ②不准玩与火有关的游戏。 ③不准学生在山林野炊。 (二)灭火基本知识 1.隔离法:将着
7、火物移开,不与其他物品接触。 2.窒息法:隔离空气接触火,用干粉灭火器、砂、湿棉被等物灭火。 3.冷却法:用水、灭火器将火冷却。 4.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火灾自救与逃生学生应沉着冷静,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1.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2.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3.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4.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5.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2016全新精品资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