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研究和其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矿山开采中环境地质研究和其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矿山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笔者就要介绍矿山开采中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作简单的论述,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前言8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近年来,矿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矿山5096座,其中大型矿山30座,中型矿山97座,小型矿山2024座,小矿2945座,从业人员13.41万人。开采矿
2、种以煤、锰、铜、铅、锌、铝、锡、金、滑石、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粘土等为主,年产矿石总量13884.23万吨。全区有色金属矿产平均回采率、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分别为83.46%、10.4%和66.39%;锰矿平均回采率、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分别为78.99%、10.9%和56.3%;煤炭平均回采率为76.5%;普通萤石、耐火粘土、硫铁矿、重晶石、滑石、高岭土、磷矿、膨润土、石膏等几种非金属矿平均回采率为77.72%;全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约为30%。矿业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不仅是对资源本身的严重浪费还会引起包
3、括矿山地质灾害、矿区水资源污染、土地环境恶化、空气环境污浊等一系列问题,下文就这些问题及防治展开简单的论述。1矿山开采中的现状及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1.1地下采矿诱发地震与边坡失稳由于地下开采必须开掘地下坑道系统,以及采矿后形成的采空区,都会导致矿区围岩岩层变形,发生崩落、坍塌,并波及地表,出现连续或不连续下沉。后者的特点是在一个有限的地面产生很大的位移,形成阶梯状断面,塌陷坑、筒状陷落、柱塞状下沉、溶洞、矿块崩落、上盘渐进崩落等多种破坏形式。地表沉陷带来的危害主要有:①破坏地表环境。沉陷使田地成为洼地,减少了农田面积和
4、可供建筑使用的空间,;②损坏建筑。致使建筑物开裂,甚至倾倒;③损坏地下工程设施,如地下管线裂断;④造成矿井报废。沉陷的加剧,会导致塌方和突水,引发更大的灾害。8采空诱发山体开裂、崩滑等地质灾害,是在高陡地形条件下,因山崖(坡)下采矿的管理不善或设计不当,滥采及长期采掘破坏了山体的原始稳定状态,最终产生倾倒、滑崩等地质灾害,轻者影响安全生产,中断交通;重则酿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破坏环境等巨大灾难。这是典型且具有普遍性的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在我国,由于采矿工艺较落后,开裂崩滑灾害较为突出。过去,我国在陡崖下开采煤、磷、铁、
5、硫等矿产都曾诱发过山崩灾害,尤以鄂西和川东的一些小型采矿区较为严重。但惨痛的教训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致使此类灾害仍时有发生。1.2采矿诱发地震这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地下型人工诱发灾害。它包括由采矿或抽水采矿引起的冲击地震和陷落地震,以及岩爆、煤爆等灾害。冲击地震。采矿往往需辅之以爆破、开掘井巷等,当岩体(山体)受到突然冲击,土石崩落、地层滑动或陷落,矿井坍塌、洞穴发育地段发生塌陷等,均可引起冲击地震,造成危害。在采空区范围内,如有断裂通过,沿断裂形成的应力突然释放,产生大量的能,也可能导致地震。而在矿区外围,也可因上述
6、冲击地震而产生的传递作用,沿构造方向发生地震迁移。造成更大范围的地震灾害。8抽水采矿也可诱发地震。抽水前,由于水压作用,断裂面(带)受水浸润,一旦失去水压,沿断裂面发生卸荷作用,形成偏差压力,当差应力大于断面的抗剪强度时,即出现粘滑效应,诱发地震。陷落地震。矿井顶板陷落,岩洞塌陷可引起陷落地震。此类地震的破坏性也是普遍和严重的。陷落地震发生后,还可以因冲击震动诱发冲击地震,造成更大的危害。岩爆或煤爆是地压以小规模方式急剧释放的一种表现,往往出现在新采的掌子面上,其危害范围较小,但对井下工作人员、设备的安全构成威胁。1.
7、3露天开采引起边坡失稳露天开采塑造了边坡,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边坡规模增大,既严重地破坏地应力的自然均衡,又导致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和滑落。露天矿边坡的变形破坏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具有明显滑面的边坡失稳、破坏。如我国抚顺西露天小背斜滑坡。②蠕变坍塌变形,直到破坏。归根到底,影响露天矿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是岩体结构条件、所处地质环境及人为活动影响。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防治露天矿边坡失稳问题,减少其危害。1.4废矿、矸石等的堆放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恶化地下或露天采掘出的废矿矸石,以及选矿厂排出的尾矿,日渐增多,已达到恶
8、化环境的程度,不仅污染破坏环境,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由此产生的滑坡、泥石流常常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1.4.1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矿业废矿、矸石、尾砂中含有大量有8机成分,同时富含金属、碱土金属和硫化物及有害物质等。当大气降水渗入其中后,少量直接渗入废矿矸石堆地下,大部分则形成溢流水,向地势低洼处积聚排泄。大量可溶性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