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胸主动脉夹层.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主动脉夹层概述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ctionAD)系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发病率AD的平均年发病率为0.5~1万/10万人口,在美国每年至少发病2000例AD最常发生在50~70岁的男性,男女性别比约3∶1,40岁以下的比较罕见,此时应除外有家族史者及马凡综合征或先天性心脏病等。40岁以下的AD患者50%发生于妊娠妇女ThoracicaortaAbdominalaortaAorticdissectionAortaBloodinwallofarteryBloodinartery发病机制本病主要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任何破坏中
2、层弹性或肌肉成分完整性的疾病进程或其他条件都能使主动脉易患夹层分离。主要易患因素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90%主动脉中层病变: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内膜撕裂: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狭窄壁中血肿蔓延妊娠,主动脉炎,创伤等病理分型分类方法对受累主动脉的部位及范围进行定义DeBakey法的Ⅰ、Ⅱ、Ⅲ型Stanford法A和B型解剖分类法根据病程分类解剖示意图Ⅰ型Ⅱ型Ⅲ型DeBakeyStanford分型StanfordA和B型A型不论起源,所有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为A型B型未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为B型病程分类急性期起病2周以内为急性期慢性期起病超过2月为慢性期
3、亚急性期主动脉夹层2周~2月以内未经治疗的AD患者,发病第一个24小时内每小时死亡约1%,半数以上一周内死亡;约70%二周内死亡;约90%一年内死亡。可见该病为心血管疾病中致命的急诊之一临床表现特点:多样性,复杂性,易漏诊,易误诊疼痛出血症状缺血症状压迫症状心功能不全症状疼痛74%~90%的急性AD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性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胸痛,持续不缓解,与急性心肌梗塞时胸痛呈进行性加重不同,AD的疼痛往往有迁移的特征,提示夹层进展的途径。疼痛的位置反映了主动脉的受累部位胸痛可见于Ⅰ、Ⅱ、Ⅲ型AD腹部剧痛常见于Ⅲ型A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突发主动脉反流是A型AD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其发病
4、原因可能系夹层引起瓣环扩大或瓣叶受累,或撕裂的内膜片突入左室流出道所致易误诊为其他病因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开口受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以右冠多见这种情况可能掩盖AD的诊断,如进行溶栓治疗会引起严重后果,早期死亡率高达71%,因此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特殊情况。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下壁梗塞的患者,在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前,首先要除外AD心包填塞积液可由病变主动脉周围炎性渗出反应引起,也可由于AD短暂破裂或渗漏造成心包积血临床易误诊为心包炎休克多由于Ⅲ型AD并发外膜破裂所致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和肿瘤等神经系统病变神志异常、昏迷、偏瘫、截瘫及抽搐等易误
5、诊为脑血管意外。发病机制无名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受累可发生脑血管意外夹层动脉瘤的夹层阻断了主动脉进入脑脊髓的直接分支开口,或夹层动脉瘤内血肿延伸至主动脉重要分支,引起分支口狭窄、闭塞而致脑脊髓急性缺血。严重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衰竭常见于Ⅲ型AD,是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累及肾动脉或血肿压迫肾动脉引起肾动脉狭窄,造成急性肾衰竭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衰竭其它罕见的临床表现声音嘶哑上呼吸道阻塞吞咽困难咳血或呕血等体征血压与脉搏心脏体征胸部体征腹部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诊断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对AD的诊断帮助不大,胸部平片仅有辅助诊断价值目前可用于此的诊断方法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
6、RI)主动脉造影术经胸或经食管的超声心动图(UCG)血管内超声。诊断要点①高血压患者突发胸背及上腹部撕裂样痛,镇痛剂不能缓解②疼痛伴休克样证候,而血压反而升高或正常或稍降低③短期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体征,可伴有心力衰竭④突发急腹症、神经系统障碍、急性肾衰竭或急性心包填塞等⑤胸片显示主动脉增宽或外形不规则⑥本病确诊有赖于影像学诊断技术治 疗药物治疗手术血管内导管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指征:①无并发症的DeBakeyⅢ型AD②稳定的孤立的主动脉弓夹层③稳定的慢性夹层④病情已不可能实施手术药物治疗AD的药物治疗的必要性药物治疗是怀疑AD或确诊AD后能立即进行的治疗对
7、于无并发症的远端夹层疗效明确,不亚于外科治疗.长期适当的药物治疗也是改善慢性夹层预后的重要措施。AD的药物治疗有二个主要目标一是降低血压至患者能耐受的最低水平,使主动脉壁压力尽可能低(收缩压<120mmHg)二是抑制心脏左室收缩,降低dp/dt,使搏动性张力下降。(心率<80次/分)药物治疗较理想的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同时具有负性肌力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控制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