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

ID:52432073

大小:198.5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27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文章目录:一、引言二、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的数理表达(一)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原表述(二)马克思狭义静态价值转形模型(三)马克思广义静态价值转形模型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转形模型新探讨(一)价值转形模型前提假设再考虑(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的新模型四、结束语一、引言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的全卷,在领略他生动形象的叙述方式的同时,不得不被他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结构、科学的论证所折服。可以说整个《资本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史,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从一般到特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

2、产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流通和交换规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通过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本主义分配规律及资本主义一般发展规律。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生产价格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论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后,进一步论证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论证了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的问题,这就是价值转形问题,也叫价值转化问题。并且论证了价

3、值始终是生产价格的基础,从而创立了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生产价格理论,顺利地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但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开始质疑马克思经济理论。最初的这些学者,如庞巴维克认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价值理论和第三卷的生产价格理论是直接矛盾的,从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后,经济学者通过数学的论证又提出了价值转形问题中的“两个不变性方程”、逆转形等问题,开启了价值转形问题的大讨论。博特凯维茨(1906,1907)第一个从数学和逻辑的角度对转形问题给予详细论证的学者,其解法形成了后来所谓的“古典解法”。他主要是运用线性模型对转形问题

4、做了处理,得出两个不变性方程无法同时成立的结论。斯威齐(1942)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一书中对博特凯维茨的解法作了很高的评价和分析,自此开启了转形问题的大讨论。温特尼茨(1948)1对博特凯维茨的解法进行了改进,依然运用线性模型,但在模型中加入了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作为条件,从而导出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从他的解法中不能得出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多布(1955)批判了博特凯维茨、斯威齐和温特尼茨的主张。他认为,生产价格能否从价值关系中引导出来是马克思理论逻辑能否成立的关键。投入和产出都存在转形问题,在这点上与博特凯维茨一样,但是多布没有给出具体的解法。米克(19

5、56,1977)于1956和1977年分别提出了两种解法,这两种解法均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且都继承了博特凯维茨传统。他将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作为解决转形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且认为商品价值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之间的比率,不管它是用生产价格,还是用价值表示,都保持不变。但是他没有对总价值和总生产价格相等作证明。米克在后一种解法中彻底倒向斯拉法体系,明确提出:对转形问题的研究,应放弃劳动价值论。赛顿(1957)将三部门经济扩大到N部门,并且建立了一个平均利润率的一般模型,将前人的解法都作为特殊条件在他的模型中得到说明。另外,赛顿认为这个一般模型不能解决马克思的不变性方程问题,

6、而应建立特殊模型来解决。萨缪尔森(1957,1970,1971)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复杂的迂路”的“逆转形”理论,并且论述了价值体系与价格体系是互不相容的,从而否定劳动价值论。鲍莫尔、利伯曼、森岛通夫、赛顿、谢赫等人对萨缪尔森的“逆转形”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驳斥,并提出自己新的解法。斯蒂德曼(1977)认为应该用一种物量关系来代替马克思的价值关系,可以用一定的工资水平和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数量关系来导出生产价格,因此价值是一个不必要的环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很多学者继续对转形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转形理论进行“新解释“,或坚决捍卫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迪梅尼尔、沃

7、尔夫、莫利斯、弗里曼等。他们建立了DFL模型、WRC模型等,TTS学派提出的“单一机制”和“暂时机制”等处理转形问题的方法。在国内,胡代光是最早开始关注和研究转形问题的经济学专家,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很多学者对转形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这些学者包括张理智、杨玉生、白暴力、丁堡骏、王志国、张忠任、朱奎、岳宏志、吕昌会等。这里就不对他们展开具体的讨论了,其中个别学者的观点将会在下文中展开讨论。他们都对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做了自己的分析,为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特别是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