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3177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6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建筑领域,各种施工技术水平取得长足的发展。为了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增强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保证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应大力推广新技术及新材料的使用。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深基坑支护、建筑节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新施工技术工艺在其中的应用,进而提出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推广使用的看法。【关键词】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我国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状况7随着建筑市场秩
2、序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建筑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层建筑、大型公用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复杂,设计施工之新颖,绝非过去所能比拟。这些工程的建成,是由于在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工艺,有些技术达到或接近当代国际领先水平,才使这些工程能按预定工期保质保量地建成,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就目前的整体现状来看,不可否认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自1994年在建筑业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以来一些企业仍缺乏主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
3、后的工艺和技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些施工企业缺乏创新观念与竞争意识,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应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筑科技含量,继续加大以10项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推广力度,带动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施工新技术新材料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1、深基坑支护技术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高层建筑的不断建设,地下工程的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基础的埋置越来越深,基坑的支护施工技术就越加凸显其重要性。基坑支护施工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4、,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的施工。常见的基坑支护型式主要有:排桩支护,桩撑、桩锚、排桩悬臂;地下连续墙支护,地连墙+支撑;水泥土挡墙;钢板桩支护;土钉墙(喷锚支护);逆作拱墙;放坡;基坑内支撑等等。伴随着目前建筑发展趋势,深基坑施工也向大深度、大广度方向发展。7深基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深基坑施工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首先,施工时技术手段要先进可靠,确保基坑受力可靠以及支护的保护作用完全体现;其次,大型高层建筑通常都建在城市中心,周围建筑物繁多复杂,地下市政管线众多,所以施工必须充分保证不能影响周围相邻的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不能破坏周围的地
5、下管线等。再次,基坑开挖期间,地下水控制也属于基坑支护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合理运用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形式控制地下水。保证基础施工安全。最后,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工程最优化。基坑支护施工要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工程类型、基坑开挖规模、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等因素。基坑支护施工要注重支护结构的稳定,坑体变形,并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控制变形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的关键是基坑的稳定性、地面变形及地下水的控制,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方案。在进行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支护体施工时,要尽量减少支护
6、工程施工产生的环境污染。(2)施工场地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往往限制了基坑的施工,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对周围设施的影响,尽量不要影响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转,尽可能把影响降低。(3)合理安排施工流程,使施工在有限场地和时间内运转顺畅。人员、工序调度要高效。7我司承建的某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大楼建筑面积为18212.4m2,塔楼12层,裙楼4层,地下室2层,基坑深度最低8米,部分为10米。位于该市老城区,周边有较多的建(构)筑物和管线,人车流量大,土层土质较为复杂多变,场地较为狭窄。针对以上情况,采用地下连续墙与内支撑相结合作为基坑支护体系,连续墙厚800~10
7、00mm,砼为C30,抗渗等级为S8,墙深约19~27米,入岩深度为入强风化1.5m或中微风化1m,入基坑深度不得少于9.5米,分为38个槽段,地下连续墙顶设冠梁,西北边连续墙段施工按照3个墙段间隔施工。内支撑采用C30钢筋砼梁,支撑顶标高-2.7米,内支撑截面尺寸为800×1000mm(ZC1~3)、600×700mm(ZC4)、500×500mm(ZC5)、700×700mm(ZC6),内支撑腰梁尺寸900×1000mm,设有2条内支撑立柱。经实践检验,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稳定、地面变形及地下水的渗流。2、建筑节能7在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激起社会
8、各界共鸣的新词语。要实现“美丽中国”,节约能源、降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