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30560
大小:226.2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7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_许经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3卷第1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3No.12012年1月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2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2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许经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建立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称不上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只能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因此被扭曲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由此而派生的农民工劳动力市
2、场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越来越强化。建立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体制;刘易斯拐点;倒逼机制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10504作者简介:许经勇(1938),男,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一反常态,即由以往的劳多;而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利润会相对下降,所需要的劳动力动力供
3、给明显大于劳动力需求向结构性劳动力供给短缺转会越来越少。刘易斯以后的发展经济学家(如钱纳里)的研变,并开始出现局部性的“民工荒”。伴随而来的是“刘易斯究成果发现,伴随着现代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拐点”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值得指出的是,“刘易斯拐对吸纳劳动力就业而言,更为重要的不是工业部门,而是服点”的到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契务业部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工业领域机,它将会驱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乃至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业的增加量远远低于农业领域就业的减少量。劳动力从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即形成越来越强化的“倒逼机制”。而农业向非农业领域转
4、移,将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农业部门和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以及其如何被扭曲为城服务业部门之间。根据刘易斯所创立的要素配置模型,由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有助于我们深刻于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过剩的或者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认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会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力,如果能够创造条件向工业部门转移,就会有效地抑制工式发生那些深刻的变化。业部门劳动力价格上涨,促进工业资本的积累。而伴随着工业资本的积累,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吸纳和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城有效利用从农业部门转移过来的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其相对应的,在农业部门
5、中,由于过剩劳动力的减少,而产量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农业劳动的绝对生产率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和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益和报酬也会跟着阿瑟·刘易斯,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平衡,劳一文中,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根据二元经济结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就会逐渐减缓下来,构理论所设计的模型,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二元就业直至相对稳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我们可结构,是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二元生产结构的变化相以把“刘易斯拐点”概括为劳动力供给过剩向劳动力
6、供给短一致的。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缺的转折点。即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部门的产值和利润会相对上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枯竭。*收稿日期:20110817在线杂志:http://skxb.jsu.edu.cn106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其理论逻辑是,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的歧视所代替。当任何两部分人的平均劳动报酬的显著差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一直持续到把沉淀在传别不能由人力资本含量来解释时,就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或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直至出现一个城
7、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具体表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我国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为止。实践中的特殊表现,就是被制度化为市民劳动力市场与农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着眼于剩余农业劳动力民工劳动力市场。一般而言,制度是指具有激励、约束和资向城市转移,即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来转移过剩的农源配置功能。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有利于实业劳动力。而且这种转移是建立在自由放任的基础上,不现向城市倾斜的资源配置。受任何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干扰。在目前我国2.45亿农民工中,异地转移的有1.5亿以上。这种转移的结果,虽然也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