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探索.pdf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探索.pdf

ID:52424444

大小:164.2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7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探索.pdf_第1页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探索.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探索.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探索毛兰芳(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框架结构是人们熟悉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中。现行规范在框架抗震设计方面有较大变化,设计内容更加充实。对框架整体来讲,突出贯彻弱梁、强柱、强节点的设计。对框架中单个构件而言,突出贯彻强剪、弱弯的设计思想。[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思路;控制要点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9—0047—021概率极限状态法对框架抗力计算的影响概括地讲,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可靠度B为保证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是将作用于结

2、构的荷载、结构抗力、材料性能、结构的几何尺寸等均当作随机变量,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掌握了这些因素的分布特征,然后将有关随机变量分为作用和抗力两类来建立极限状态函数,采用一次二阶矩理论按“校准法”规定的可靠度B值,通过“迭代法”来求得结构尺寸、材料规格、数量。而《规范》实际采用的是可靠度B一致的分项系数实用设计表达式来进行结构设计的,与以往的单一安全系数不同。作用于框架上荷载、材料强度等设计标准值是经过概率统计分析而确定的。地震力荷载标准值对一般框架,仍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振型组合法,对特殊框架则采用时程分析法

3、计算。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是通过荷载分项系数、组合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的不同运用而达到荷载效应组合(对其他结构通用)。由此而计算得的框架内力及抗力,从根本上来讲均赋予了新的含义,尽而求得材料规格、数量、结构尺寸是与前述概率运算法得出的结果具有相同的可靠度。而不再是单一安全系数得到的保证函义。2抗震等级划分的意义抗震等级在过去的规范是没有的,它的引进体现着抗震设计的进步。抗震等级分为四级,与设防烈度密切相关,但不一一对应。抗震等级实质是对结构延性和耗能要求的高低程度。地震烈度大,房屋

4、高度大则结构的变形也愈大。结构型式不同,变形也有差异。结构的延性越大,则结构的抗震潜力越大,抵抗地震破坏的效果也越好。基于此,综合考虑建筑物重要性、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构件和房屋高度等主要因素而划分的抗震等级,避免了过去为了加强构造措施而去提高设防烈度造成的大量材料浪费,使设计更加合理和经济。框架相对于其他如框剪等钢筋砼结构,其抗震性能是较差的,也即其总体延度和楼层延性都不是很大,并且是一个单道抗震的结构。因此在相同的设防烈度情况下,较其它结构在抗震等级上对高度的限制较其它结构更为严格。有了抗震等级的

5、划分,在同样的设防烈度条件下,就可以根据所设计框架的具体情况,明确确定其达到的延性要求,有了抗震等级的划分,就能够对组成框架的构件、构件之间相对强弱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进一步消除了单一加强构造措施的粗糙之处。3强柱、弱梁、强节点要求的必要性整体框架的水平位移,是由梁柱弯曲变形和柱轴向变形共同引起的。前者为剪切变形,后者为弯曲变形,只是弯曲变形造成的位移在框架总水平位移中占的比例不大。因此,在地震作用下,框架呈剪切变形,当这种变形发展会使框架出现“塑性铰”,“塑性铰”可能出现在梁上,也可能出现在柱上。随着“塑

6、性铰”的增加,框架呈现屈服,继续发展则丧失承载力导致框架破坏,框架中的柱为偏心抗压受力,梁主要为弯曲受力;一方面柱因剪切变形出现脆性破坏的可能远大于梁,脆性破坏事先没有任何予兆,这种破坏一旦发生,产生的后果是直接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另一方面,“柱铰”机构不仅层间位移分布不均匀,而且薄弱楼层处存在着塑性变形集中,柱塑性铰出现直接使柱竖向承载力降低。从梁的弯曲变形受力特征看,梁具有很好的(下转第49页).47.便是在建筑物外侧安装好遮阳板,在吸收阳光后维持室内温度不变,缓解空调系统压力,吸收室外阳光,有机结合

7、太阳能电池,以此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果。有机结合绿色建筑及暖通技术,加强对节能环保理念的关注,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4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相关标准要求,通风空调系统在利用部分空间及承担负荷时,不可降低能源利用效率[3]。因此在设计中需注意充分考量空调负荷的动态性,在循环水泵、相关处理机组中配备变频调速电机,从而使得水泵、风柜可更好地适应空调负荷内在规律。如果空调负荷与峰值负荷相比较低,那么采用变频设备对风机、水泵转速进行科学调节,可帮助尽量减少送风量、水泵循环流量,有效减少暖通系统的输送能耗。5结语

8、在暖通设计中,各类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环境友好性极为注重,而暖通设计的重点则在于追求建筑居住舒适性,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共赢,需在暖通设计中充分注重考量绿色建筑技术的科学及合理利用,积极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设计方案,在确保充分满足暖通设计需求的同时,达到绿色节能环保效果,进一步促进建筑领域的良好发展。参考文献:[1]黄璞洁,许伊那.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J].节能技术,201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