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砂岩油藏调驱后挖潜技术研究.pdf

高渗砂岩油藏调驱后挖潜技术研究.pdf

ID:52395294

大小:96.97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7

高渗砂岩油藏调驱后挖潜技术研究.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高渗砂岩油藏调驱后挖潜技术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渗砂岩油藏调驱后挖潜技术研究陈银虎(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新民110316)摘要:通过对沈阳油田高渗砂岩油藏调驱后存在的问题、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油藏潜力分析的研究表明,非均质油藏调驱后剩余油纵向上分布在中、低渗透油层,平面上分布在远离注采井主流线的两侧部位,调驱后增加中、低渗透油层的动用程度对于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油藏开发井网,生产层系,油水井对应关系及配套工艺,最终探索研究应用了7项挖潜技术。关键词:剩余油分布;高渗砂岩;采收率;挖潜技术。沈阳油田高渗砂岩油藏经过20多

2、年的注水开发,进入了高含水期。高渗砂岩区块注水井段长、储层非均质性强,水驱动用程度差。2010年在砂岩区块沈84一安12块和沈67块开展了二次开发深部调驱工作。沈84一安12块实施sMG深部调驱,调驱井组24个,分上下两套井网;沈67块实施弱凝胶调驱,调驱井组20个,一套井网分上下两套层系。随着开发的深入,受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部分调驱井组效果逐渐变差,如何保持调驱井组增产实现区块稳产,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存在的问题及潜力分析1.1存在的问题(1)调驱后井组增油效果变差;(2)调驱后高渗透

3、层未得到有效控制;(3)合采井受上层系水井影响较大;(4)长期高注入压力下新的层间矛盾越发突出。1_2潜力分析(1)沈84一安12块油藏基础条件好,主力油砂体具有一定的储量规模,纵向上相对集中,主力油砂体采出程度低,油层连通系数高。(2)沈67块油层厚度较大,注采系统完善且油藏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分布相对富集,油水井连通性好,注采反映明显,水驱控制程度高。2调驱后挖潜技术探索2.1剩余油分布规律调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非均质油藏调驱后剩余油纵向上分布在中、低渗透油层,平面上分布在远离注

4、采井主流线的两侧部位,且非均质性越高,中低渗透层的采出程度越低”l。2.2挖潜技术研究2014年调整沈阳油田高渗砂岩区块深部调驱方案,结合油藏开发井网,生产层系、对应关系及配套工艺,同时缩减了深部调驱规模,现场主要研究应用了7项挖潜技术。3挖潜技术实施效果3.1段塞驱替技术针对调驱后部分井组剖面效果差的问题应用了段塞驱替技术。多段塞凝胶驱可以延长调驱有效期,能不断调整吸水层位,从而增大注入水对剩余油富集区域的冲洗,提高了中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3.2上层系调剖技术针对沈67块轮替注水后上层系存在高

5、渗层及沈84一安12块部分合采油井产量降低等问题应用了上层系调剖调整技术。目前已在两个区块实施上层系调剖9口,实现累增油5256t。3.3小剂量单井调剖技术针对试验区部分油井受相邻注水井组影响,调驱受效差的问题提出了扩边井网的对策,并应用小剂量单井调剖技术。优选水驱效果比较明显的井,开展小剂量、多段塞的单井调剖试验。小剂量调剖最高日增油21.6t,含水降2.3%,累增油3050t。3.4细分注水技术针对沈67块油层发育差,见效不明显的调驱井组提出了转注的对策,注水后应用细分注水技术。为了控制后续

6、水驱阶段注入水的无效和低效循环,采用普通分层工艺与水井长胶筒封堵新工艺相结合技术,并对老分层井进行层段细分。3.5水力压裂技术针对沈84一安12调驱井组注入压力过高,部分井组注不进等难题,应用水力压裂技术。其中静68—560实施压裂后压力由19.5Mpa下降到14Mpa,静7卜163井实施压裂后压力由20MPa下降到14Mpa,均见到良好处理效果。3.6提液技术针对调驱后见效快、液量足的油井应用提液技术,2015年提液41口油井,其中检泵增效23口,泵型优化18口,确保了油井的产液量。3_7长胶

7、筒封堵技术针对水井高渗层,开展了低成本的长胶筒封堵高渗层试验。静70—062井是试验区上层系一口注水井,2011年10月11日吸水剖面显示25#层相对吸水量高达48.7%,通过引进新型K344长胶筒封隔器对25}}层实施封堵,封堵后显示25#层不吸水。4结语(1)储层渗透率级差大,高渗透层是影响井组减产的主要因素。(2)上层系调剖技术增强轮替注水效果,同时解决了上层系井对合采井的影响,加强了调驱效果。(3)调驱见效主要是中心油井见效明显,且主要沿主河道方向分布,边部油井储层发育不完善,渗透率极差

8、较大,稳产难度大。(4)形成了提液、水力压裂、长胶筒封堵的稳产配套技术,充分挖掘井筒潜力,充分发挥深部调驱的增油效果”1。参考文献:[1】李园园.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挖潜增储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14、06:105—106.【2】孙建英、方艳君.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08:37—39.[3]刘丽.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J】.大庆石油学院、2006、03:46—48.作者简介:陈银虎(1986一),男,200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应用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