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90151
大小:88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致密砂岩油运移体系特征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4卷第8期当代化工V0].44.NO.82015年8月ContemporaryChemicalIndustryAugust,2015致密砂岩油运移体系特征研究闫明(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石油的运移是石油地质学当中的关键内容,是连接生储聚的关键性纽带。什么样的运移方式决定油藏的聚集规模。通过对不同类型运聚特征的总结,发现致密油运移主要受排驱压力,运移体系和源储空间分布,运移路径上成岩影响因素的控制。对于不同的运移方式,最高效的是有关断层的运移组合方式。关键词:油气运移
2、;致密砂岩;运聚特征;源储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460(2015)08—1868—03ResearchonCharacteristicsofTightSandstoneOilMigrationSystemYANMing(CollegeofEa~hSciences,NortheastPetroleumUniversity,HeilongjiangDaqing163318,China)Abstract:Petroleummigrationisakeycontentof
3、petroleumgeology,whichisthekeylinkofsourcerocksandreservoirs.Thekindofmigrationwaydeterminesreservoiraccumulationscale.Throughthesummaryof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typesofmigration,it’Sfoundthatthedenseoilmigrationismainlycontrolledbyexpulsionpressure
4、,migrationsystem,sourcereservoirspacedistributionanddiageneticfactorsofmigrationpath.Fordiferenttypesofmigration,themigrationoffaultcombinationisthemosteficientway.Keywords:Oilandgasmigration;Tightsandstone;Characteristicsofthemigrationandgathering;Distr
5、ibutionofsourceandstorage石油的运移是石油地质学当中的关键内容,是连动压力,致密油在砂体中的运移就有了首要的条件[1—3]0接生储聚的关键性纽带。什么样的运移方式严重影响油藏的聚集规模。在全球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1夹层互层为高效运移聚集模式常规石油开采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的趋势即使能够运移,油在致密砂岩中的运移也是极下,人们的目光已经转移到非常规石油上来,而致密难的,其只能够进行短距离的,而不能不通过其他砂岩油是现阶段人们的主要目标。致密砂岩油是覆压运移方式进行长距
6、离运移。致密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的砂岩储层中贮存的石油,致的最好的运聚方式是互层或夹层,这两种都是源储密砂岩油藏因其特殊的成藏过程及特殊的岩石物性一体共生的,成藏效率较高,损失量较少。只要源规律,在石油运移方面与常规油气藏又有着明显的区岩处产生的油与其旁边的砂体储层间存在足够的启别和相似之处。而正是这样的相同与不同才能使得致动压力,油就可以缓慢的将源储的压力系统统一,密砂岩贮存了能达到人们需求的油藏。这样的统一过程虽然极为缓慢,但是进入到致密储层中的油就会很难外溢。这样缓慢的一体化之后
7、,1砂体运移体系致密油在其中稳定存储,并且不在外力作用下贮存致密油在低渗透砂体中的运移与常规运移有在储层中的石油,由于被源岩层包夹住,两侧超压很大的不同。由于运移砂体及储层的渗透率较低,控制,不易流动。致密油在其中的运移要难得多,不过在致密油高压致密油近距离运聚形成邻源型致密油也是极情况下,油在致密砂岩孔隙中还是可以运移的,运好的。但是油在致密砂体中运移必须要有足够的流移方式以非达西流为主,浮力和毛细管力作用为辅,体势差驱动,以克服吸附力、毛管力等,油气超压并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力,烃源岩在成熟阶段生烃体运
8、移须有足够的持续压力势差驱动,即使有了这些积变大产生异常高压,或砂体的溶蚀作用等都可以条件,大都也不能够形成足够持续的势差来对致密产生一定的压力梯度,即可为启动压力,达到了启油实施长距离运移。因此,在砂岩致密化之后经历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2013AA0649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12CB723102)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助(YJSCX2015-O06NEP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