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80321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浅谈热力管网水力失调原因及调节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热力管网水力失调原因及调节方法摘要:本文对我国北方各市供热管网的水力失衡原因提出了几点见解,并对如何调节水力失调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一级管网;二级管网;水力失调中图分类号:TV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0-0158-01在我国北方各个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公益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但如何发挥城市集中供热的效益,努力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热力管网的水力失调却造成了热能的极大浪费更是间接地成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又一大原因。因此调节热力管网水力平衡应该是我们供热企
2、业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现今各城市集中供暖的一级管网形式逐渐的由支状管网向环状管网过度,虽然供热系统形式的改变对于整个热网的水力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个别部分的供热管网建成后,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水力失调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实际管材施工所用管材与设计管材不符或者与设计参数不一致。设计之初是根据水力学及热力学理论进行计算而选取相应的数据,而材质参数的变化必然引起水力变化于是造成失调;(2)用热新用户的增加,必然会增加供热系统新的阻力,这样使原有管网的水力平衡遭到破坏;(3)在实际的热网敷设施工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要求
3、来进行,从而达不到原设计预计值,这样也会造成部分管网水力失调;(4)在热网的正常维护中由于阀门或者管件等的更换造成局部的阻力的变化,这样也会对热网的水力平衡引起变化造成失衡;(5)在设计之初,设计人员没有仔细对所设计管网进行计算,而是根据经验来确定管径。供热管网的水力失调造成热用户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温度过低会达不到采暖的目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热用户室内的舒适度,因此供热管网调节的目的是使热用户内散热器的放热与热用户热损失的变化相适应,以确保热用户室内温度达标,既节约能源,又保证供热质量。供热管网的调节有这
4、么几种方法:1、间接式供热系统的初调节间接供热系统的初调节分为一次系统初调节和二次系统初调节,初调节时应先调节一次系统,后进行二次系统的调节,为减少初调节时的盲目性和提高调节效果,在调节前应分别对一次和二次系统进行准确的水利计算,然后按计算结果进行调节。(1)一次系统的初调节主要是利用换热站内或管道上设置的检测仪表(流量计、压力表等)对网路上或换热站内的调节阀按水利计算结果进行反复调整。应注意的是对二次管网较长或保温不好的用户进行初调节时,其调节量应包括为补偿二次管网热损失而增加的流量。(2)二次系统的初调节同直接式供热系统的初调节一样,即借
5、助各种检测仪表,按水力计算结果,先对管网上或热用户入口处各阀门进行调节,然后再调节用户室内部分的各主管、支管阀门。为保证各用户得到所需流量初调节常要反复进行。2、间接式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根据调节地点不同,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分集中调节、局部调节和个体调节三种方式。集中调节在热源处集中运行;局部调节在热力站或用户引入口进行;而个体调节是直接在散热设备(散热器等)处进行的调节。其中集中或局部调节方式又有如下几种:(1)质调节:保持流量不变,用改变网路供水温度来调节的方法。(2)量调节:保持供水温度不变,用改变网路循环水量来调节的方法。(3)分阶段改
6、变流量的质调节:按室外温度高低把供热期分成几阶段,在不同阶段保持一定流量情况下进行质调节的方法。(1)间歇调节:通过改变每天供热时数来调节的方法。由于一次系统的水利工况较易调节,系统压力可调范围大,因此其运行调节应采用质调与量调并用,在保证最不利点压差足够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量调的方法,特别是供热初期和后期应以量调为主,供热中期以质调为主,量调为辅。在二次供热系统中,采用自控系统比较常见,它一般由室外温度传感器,一个单板机和一个自动调节阀组成,它可根据输入单板机内的运行曲线,按室外温度变化对一次系统供水量进行自动调节,来控制二次系统的供水温度,
7、达到对二次系统质调的目的。同时也可调节循环水泵的频率来改变循环水量,从而把管内热水的流速控制在一个经济流速,从而达到循环水的量调节。由此可见供热管网调节是一项非常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我们供热企业对此项工作要抱有极大的耐心,但通过水力平衡的调节可以为我们创造不小的经济效益和有效缓解供热方与热用户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能源结构中还大量使用燃煤为一次能源,这项举措不但是节约了热能更主要是减少了煤炭的使用,这正是符合了我国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作者单位:邯郸市热力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