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

ID:5233241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6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_第1页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_第2页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_第3页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_第4页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某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  摘要:余姚市中山路主桥是一座部分矮塔斜拉桥,本文对中山路主桥几种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受力性能、经济性能等几种指标的比较,为以后类似的部分斜拉桥的施工方案的比选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矮塔斜拉桥施工方案比选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余姚市城区中部,南至四明东路,北至阳明东路,中山路主桥是连接江南片和江北片交通的一条主要交通通道。主桥为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跨径为76m+76m=152m。桥梁北侧主桥宽度为0.25m(栏杆)+4.0m(人、非混行道)+0.5m(防撞栏杆)+11.0m(机动车道)

2、+3.50m(索区及绿化带)+11.0m(机动车道)+0.5m(防撞栏杆)+4.0m(人、非混行道)+0.25(栏杆)=35.0m;南侧主桥的人非混行道设置在辅道上,因此桥梁宽度为16.5m。主桥汽车荷载等级为城市A级,设计行车速度40km/h,桥下净空≥4.5m,通航等级为四级,通航净空为55×7m。图1中山路主桥效果图2桥梁结构简介6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单箱五室斜腹板截面(图3)。箱梁宽度为26.3m。标准横隔板每6.0m布置一道,并与斜拉索索距对应。箱梁节段划分如下:0号块节段长12.0m,其余节段长度为3.95m~6.0m,标准节段重量为377.0t。最良

3、江侧人行道板搁置在箱梁外挑悬臂梁上,悬臂梁设置间距同箱梁横隔板,标准厚度为45cm,高度为35cm~100cm,采用预制拼装。主塔采用钢壁结构,内灌补偿收缩混凝土。桥塔外轮廓采用椭圆形截面,承台以上塔高62.7m,桥面以上塔高51.6m。整个塔柱的外轮廓为椭圆锥形状,在锚固区范围的36.5m内,桥塔中心被挖空,由两个部分椭圆通过钢横撑连接。塔尖为空心钢结构,外形为椭圆锥,高7m,与桥塔主结构最上面的椭圆形钢板焊接。主塔柱钢结构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内部混凝土通过泵送灌注。斜拉索采用单索面扇形布置,利用中央分隔带作为拉索锚固区,在每个锚固点处横桥向并排布置2根斜拉索,横向

4、间距塔上为0.6m,梁上为1.0m。全桥斜拉索共9对,主梁上标准间距6.0m,最长索约153m,最短索约47.3m。中墩采用花瓶式门式墩,塔墩基础由12根直径为1.8m钻孔桩组成群桩基础。图2中山路主桥立面图图3主梁横断面图3施工方案比选6现在桥梁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悬臂施工与支架施工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在综合考虑当地地形、通航要求、工期等各种因素后,提出单悬臂施工法、双悬臂施工法和支架施工法等三种施工方案进行比选。1.单悬臂施工方案单悬臂施工法,在北侧(河上)1和2节段采用支架浇筑,从第三个节段开始使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在南侧(岸上),由于桥梁还要跨越与河流向平行的地面

5、道路,因此采用移动支架浇筑。采用单悬臂法施工,可以不影响航道的通航,同时在岸上采用移动支架施工,施工难度较小,且易控制标高线形。2.双悬臂施工方案双悬臂施工法,是指主桥南北两侧主梁同时对称开始施工,在第1、2节段采用支架浇筑,从第三个节段开始使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采用双悬臂法施工,可以不影响航道的通航,同时南北两侧同时对称施工,使得成桥时,主梁受力对称,主塔以受压为主,基本不受弯。目前,双悬臂浇筑施工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3.支架施工方案支架施工法,是指主桥南北侧6都使用支架浇筑。考虑到中山路主桥航道繁忙,不能堵塞航道,不能在河道上搭设满堂支架,在参考了贝雷梁的特性及其在

6、工程中的应用后,决定在河里打入两排钢管桩,相隔35m,在岸边搭设碗扣式脚手架,上面架设贝雷梁,将3跨连续贝雷梁作为浇筑的支架,跨径为10m+35m+10m。贝雷梁两端与碗扣式脚手架连接,为防止跨中受力时,贝雷梁两端翘起,可以在碗扣式脚手架下端适当压重。贝雷梁架设完后,与水面距离5.38m,能满足施工期间的航道通航要求。而在南侧(岸上),由于桥梁还要跨越与河流向平行的地面道路,因此采用移动支架浇筑。根据这三种施工方案的各自特点,进行简单的列表比较,见表1:表13.1受力性能比较通过施工阶段仿真计算分析,各种不同的施工方法下,本桥主梁成桥状态受力如图4~5所示。图4各施工方

7、案主梁受力比较图图5各施工方案主梁受力最大值比较图方案2和方案3主梁的主梁最大轴力值相差很小,基本相同,方案1的最大轴力值则比方案2和方案3的最大轴力值都要大。三个方案的最大轴力值都出现在塔梁固结处。6方案1主梁的弯矩南北两侧并不对称,南侧呈抛物线形在跨中的地方有最大正弯矩,北侧正弯矩从塔根位置向梁端逐渐减小,呈递减趋势;方案2和方案3的弯矩图形类似,两侧都是从塔根往梁端方向逐渐递减。三个方案的最大负弯矩值都出现在塔根处。方案1的最大正负弯矩绝对值相接近,而方案3的最大正负弯矩绝对值悬殊最大。3.2经济性能比较借鉴类似实际工程的施工经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