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地理-高中(综合)-适应高考新模式,加强地理素质教育.doc

综合(高中)地理-高中(综合)-适应高考新模式,加强地理素质教育.doc

ID:52315755

大小:26.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6

综合(高中)地理-高中(综合)-适应高考新模式,加强地理素质教育.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综合(高中)地理-高中(综合)-适应高考新模式,加强地理素质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保送生综合卷中两道以地理为背景的题目,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第一,围绕一定的知识基点进行知识组合、题目创新。所谓知识基点,是指地理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涉及、相互渗透的知识点,或知识“组块”,或知识系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如该试卷第二题围绕“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这一知识组块,融合地理、生物、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体现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组合能力的考查。   第二,围绕知识基点进行思路创新,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如该试卷第五题围绕“恒星日、太阳日的解释方法”这一知识基点,运用物理学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

2、要求学生将地球、月球的运动抽象成圆周运动,找到“圆周运动——角速度”的概念图式作为思路创新的切入点。学生要有广阔的思路,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的能力。   因此地理教学如何适应“3+X”,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认为:   第一,要树立协作精神。作为教师要变“单干”为“协同多学科作战”,既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探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知识基点,延长知识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多学科、各个侧面对知识进行剖析,形成完整的知识图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后的教学将是多学科联合、知识组合

3、的教学,一个教案、一堂课将凝聚着多学科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将成为地理教学适应“3+X”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能力、技术密集型转变。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教师要从大量出题、批改这一繁重、低效的劳动密集型作业中脱身出来,把时间用于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产生新的教学灵感和激情,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技术、手段,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二)是减轻学生“显性”的作业负担,增加学生“隐性”的素质要求。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知识信息爆炸和大脑接受知识信息的潜力,而忽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大脑的创新潜质,

4、必然导致题海战术。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则使学生“心理超载”,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形成厌学情绪。从信息和系统论看,知识仅是信息单元,这些信息单元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组合形式构成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知识重组与知识创新的功能。追求高素质,培养知识创新能力,是“3+X”高考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青年一代的奋斗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彻底摒弃题海战术,要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杜绝大量、低效、重复的作业,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含量,注重知识结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的互动转化,形成一个高效开放的知识系统,不断创造负熵,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能力;注重观察、实

5、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把观察、实验、课题式、探究式教学研究作为教学的主导变量。增加作业和试卷的质量,在作业或试卷的设计、批改、评讲全过程都要充分发掘其“含金量”。通过作业或试卷的评讲引导出知识结构和知识创新思路,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系结构和优化的认知结构,从而进行顺利的类比迁移。这样一份作业、一张试卷的价值就不是一百分,而是它的若干倍,从而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低耗,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改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