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99491
大小:297.0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4-04
《句子的动态变化.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节句子的动态变化@学习要点:1.了解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变化情况2.能够运用动态的观念来分析实际语言中的具体句子形式一、移位在通常情况下,汉语的语序是固定的,主语在谓语的前面,述语在宾语的前面,修饰语在中心语的前面,补语在述语的后面。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或由于其他原因,也可以改变这种语序,变成谓语在主语前面,宾语在述语前面等等。这种改变句子常规语序,但句法结构不变,语义关系也基本不变的现象称为移位。(一)口语移位的特点第一,移位句中被移位的两个部分可以还原,还原以后句子的意思不变。例如:喜欢吗,你?→你喜欢吗?他来了吧,大概。→他大概来了吧。(一)口语移位的特点第二,移位句
2、的语义重心在前置部分上,后置部分不会成为强调的对象。第三,句末语气词一定要附加在前置部分的后面,而不能在后移部分之后出现。例如:*喜欢,你吗?*他来了,大概吧。(二)口语移位的类型1.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移位。如:(1)甜不甜,这瓜?(2)别哭了,你!2.述语和宾语之间的移位。如:(1)“你想喝点什么?”“咖啡,喝点儿。”(2)我一个人去旅游,准备。(3)他不怎么样,我感觉。(二)口语移位的类型3.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移位。如:(1)你看电影了,又?(2)我不想去,反正!(3)回家了,他们已经。(4)正在打电话,她跟家里。4.述语和补语之间的移位。如:(1)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美得。
3、(2)腰都弯了,她累得。(二)口语移位的类型5.连谓短语内部谓词性成分之间的移位。如:(1)他赶集去了,骑自行车。(2)你通知他一声,打电话。6.兼语短语内部的移位。如:(1)等一下,请他。(→请他等一下。)(2)快把材料送来,他要你。(→他要你快把材料送来。)(三)书面语里的移位除了口语里常常出现移位现象,书面语里也可以发现这类移位现象,这往往是作者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突出某些词语而故意安排的。(1)他走了过来,悄悄地,慢慢地。→他悄悄地,慢慢地走了过来。(2)无数求职的大学生来到深圳特区,从北京,从上海,从广州,从全国其他地方。→无数求职的大学生从北京,从上海,从广州,从
4、全国其他地方来到深圳特区。二、省略人们在运用语言时为了达到简洁的目的,在一定语境中常常省去一些成分,这就叫省略。省略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是言语交际中由上下文或语境条件制约而造成的;第二,所省略的成分是确定无疑的,可以补回来的;第三,补出省略成分以后,句子的语义基本不变。(一)省略与隐含、重合省略的成分是可以肯定地补出来,并且只能有一种补出方式。例如:(1)他的头发碰在我的脸上,痒痒的。(2)“你回来了?”“回来了。”隐含、重合虽然在语义上可以体会出来,但是在实际语言中无法补出来,或不必补出来。例如:(3)他要求放他走。(4)这地方我去得,你去不得。(二)省略的类型1.承前省。
5、例如:(1)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花白胡子。(2)他看看天,()已经暗了。2.蒙后省。被省略的词语可以在下文中找到。如:(1)()写完信,他就上床休息了。(2)()扛起铺盖,()灭了灯,他奔了后院。(二)省略的类型3.对话省。例如:(1)“(你)到哪儿去?”“(我)到教室去。”(2)“你自己的意思呢?”“我不知道()。”4.自述省。例如:(1)得知你考上大学,十分高兴。(写信)(2)看了这部影片,很受教育。(发言)(三)省略的成分1.省略主语。(1)妹妹到了美国,()就给我来了封信。(2)昨天我在街上遇见一个小伙子,()戴了一顶花帽子。2.省略谓语。(1)“谁愿意去?”“我
6、()。”(2)“哪个学校派队参加比赛?”“师大附中()。”(三)省略的成分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也很常见。(1)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2)陈涛昨天买了一本新教材,我也想买()。4.省略修饰语。(1)他的头顶秃了,()头发也白了。(2)“你对这件事有意见吗?”“我()没意见。”三、插说和追补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会在句子中间临时插入一些成分,从句法结构上看,这些成分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从语言表达上看,却有其特殊的作用。一般所谓的插入,实际上有两种:一是插入语,一是插说。前者是一些固定的习惯用语,属于句子的特殊成分;后者是临时组合起来的,属于句子的动态变化现象。(一)
7、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用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