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深)线地形图.ppt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

ID:52277722

大小:1.84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4-03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_第1页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_第2页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_第3页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_第4页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等高(深)线地形图.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等高(深)线地形图等高线基础知识概念及绘制原理高度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高距:相邻等高线间的相对高度(垂直距离),一幅图中一般是相等的(也可为零)形状:一般为闭合曲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疏密:与坡度和地形区有关疏:坡缓或平原密:坡陡或山地坡坡向:与等高线垂直,由高到低坡度:…(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示坡线:…(又叫降坡线)类型凹坡:先陡后缓凸坡:先缓后陡基本地貌单元类型:见下页表格综合判读和运用知识结构甲乙海平面1000米500米1500米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

2、,即海拔山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0200200200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坡陡的地方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密集稀疏山等高线绘制地图的原理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图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hD3D2D1∠1∠2∠3tg∠=hD坡度的定义甲乙甲、乙两地坡度较陡的是:甲山体的不同部位山顶山脊缓坡陡坡鞍部山谷50米150米250米AB等高距:50米FECG等高线密集等高线稀疏高低高低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

3、崖等高线地形图上对应的地形名称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的判读陡崖山脊山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高线特征高度地表起伏程度中间疏四周密密集稀疏中间疏四周密稀疏平直较高高,超过500米较低,一般(相对高度)不高于500米200米-500米低,0米-200米起伏不大,边缘陡峭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坡度平和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广阔等高线形状与五大基本地形的关系12345判断图中地形类型的名称:1.高原2.山地3.丘陵4.盆地5.平原实战演练关于等高线的计算①两地的相对高度的计算假设都不在等高线上的两点,中间间隔的等高线有n条(数值不相同),

4、等高距为d,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取值范围为:(n-1)d

5、D.259米陡崖高度可能为()A、59米B.99米C.199米D.259米D实战演练C等高线图上高、低区域的判读方法a.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两侧作等值线的垂线,方向是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山谷(集水线;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为山脊(分水线)。山谷(集水线)山脊(分水岭)等高线图上高、低区域的判读方法切线法是指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该切线与其他等值线的交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山谷);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山脊

6、)。b.切线法山谷(集水线)山脊(分水岭)c.口诀法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为低值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为高值区。可编口诀“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槽线对山谷、脊线对山脊”等等。(大山谷、小山脊)等高线图上高、低区域的判读方法山谷(集水线)山脊(分水岭)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B实战演练图2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途中虚线表示山脊线或溪

7、流。读图回答各题。3.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景观相符的是()A.aB.bC.cD.d4.d图中甲处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A.滑坡B.地震C.泥石流D.火山高考回顾(2007年江苏试题)CA等高线图特点一般是光滑曲线,线上数值大小相等数值间隔相等(等间距也可为零)同一幅图上两条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一般不会在图中中断,大多是闭合的判读高低区域的判读方法闭合等值线图的判读疏密、极值与延伸方向的判读(等高线延伸方向即地形走向)垂线法切线法口诀法: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剖面线法口诀法: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8、等高线图的特点及判读水系特征:分(集)水线、水系形状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运用基本判读及判读方法疏密:坡度和大的地形区(平原和山地等)闭合:地形类型数值:等高距、相对高度、陡崖、地貌类型综合判读对河流影响流向、流速河流的侵蚀与堆积水文特征:水力、瀑布、流域面积、坡向对气候的影响垂直气温的变化坡向对气温的影响:阴坡阳坡坡向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