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

ID:52273487

大小:1.98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26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_第1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_第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_第3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_第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6卷第4期地震地质VO1.36.NO.42014年12月SEISMOLOGYANDGEOLOGYDec..2014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1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李永华’徐小明张恩会高家乙1)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通过联合解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和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构建了青藏东南缘3维地壳剪切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

2、结构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该区地壳厚度变化强烈(30~65km),其总体趋势是东南浅、西北深。研究显示该区存在2个明显的壳内低速异常带,其中中地壳(15~20km)低速带主要分布在腾冲、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而25~40km深度范围的中、下地壳低速带主要出现在研究区的北部,而在四川盆地和研究区南部则普遍缺失。鲁甸地震所在地震带的上地壳表现为高速异常,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2个显著的壳内低速带。鲁甸地震主震及其多数余震分布在高速的上地壳之中。与之不同,景谷地震序列及其所在思茅一普洱地震带下方没有显著的壳内低速带的出现,但其上地壳则表现为s

3、波低速异常,该上地壳低速异常可能与地壳强烈破碎及断层/微裂隙中的流体有关。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联合反演接收函数Rayleigh波频散中图分类号:P31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4)04—1204-13O引言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震中位置23.4。N,100.5。E)发生M6.6地震,震源深度5km。此次地震是继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M6.5地震(震中位置27.1。N,103.3。E,震源深度12km)以来,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最新地震活跃

4、期内发生的又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图1)。此前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造成了617人遇难,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青藏高原东南缘因地处全球活动性最强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边缘的东侧,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图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主要受深部的物性结构和动力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该区开展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研究,对认识地震的成因及防震减灾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十年来,地学家采用地震学方法在该区开展了大量深部探测与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Huangeta1.,2002,2012;

5、Lieta1.,2008;Wangeta1.,2010;Yangeta1.,2012;吴建平等,2013;Xueta1.,2013;Liueta1.,2014;Suneta1.,2014;徐涛等,2014a),为(收稿日期]2014—10—28收稿,2014—11—27改回。[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4072)、中国地震局“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专题研究”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103901)共同资助。4期李永华等: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121l莲峰断裂带西段(徐锡伟等,

6、2014),属于永善一大关地震带。近10年来,该构造带及附近曾经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如2003年鲁甸5.0级和5.1级地震、2004年鲁甸5.6地震、2006年盐津2次5.1地震和2012年彝良5.6级和5.7级地震及2014年云南永善肘5.3地震等(闻学泽等,2013)。图5a显示,鲁甸地震及其余震位于上地壳高、低速异常交会地带,而鲁甸地震所在的永善一大关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高速带内,这一观测结果与吴建平等(2013)的近震体波走时成像结果一致。该地震带下方普遍发育壳内低速层(图5,6),已有的地震波成像(Yangeta1.,

7、2012;Lieta1.,2014b)和大地电磁测深(Baieta1.,2010)研究认为,该低速高导层与壳内部分熔融或者壳内流体的存在有关。显然,相对于中下地壳低速带而言,鲁甸地震所在的中上地壳为坚硬的、脆性的地壳介质。地震精定位结果(房立华等,2014;王未来等,2014)显示,鲁甸地震主震及其余震的深度主要位于4~16kin深度范围,正好分布在本文所确定的中地壳低速层之上,其中鲁甸地震主震介于脆性的上地壳底界和中地壳低速层之间(图6a,b)。鲁甸地震少数余震分布在16km之下,其最大深度为30km,这一深度与中下地壳低速带的顶

8、界面相当(图6a,b)。该地震带下方壳内薄弱层的存在很可能使得其上覆脆性上地壳物质易于构成应力集中而形成强震。因此,高速的上地壳层及其下方低速的中、下地壳层的同时存在,可能是永善一大关地震带中、强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介质背景(苏有锦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