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71778
大小:1.02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4-03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1流行病学分析2肺炎支原体耐药现状3大环内酯抗生素耐药机制目录CONTENT5肺炎支原体耐药与临床3体内诱导耐药株Part141肺炎支原体及耐药突变检测项目简介p1302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MP)MP占CAP的10~40%。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已发现约60种,14种可致病.致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最常见,沙眼衣原体次之。实验
2、室诊断:病原学检查包括:培养血清学(特异性:Ag、Ab;非特异性)、核酸诊断技术(PCR)分离培养:(1)咽喉、鼻咽、胸水或体液中分离培养出MP是诊断MP感染的可靠标准。(2)需10~14天或更长,早期诊断意义不大,用于回顾性诊断和研究。(3)快速培养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价值有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7):1304病原学检查: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检测抗原和抗体1.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检测IgM和IgG混合抗体。单次抗体滴度≥1:160,诊断近期
3、感染参考价值。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抗体滴度:4倍/4倍以上增高/减低时,确诊价值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分别检测IgM和IgG,单次MP-IgM阳性:对诊断MP的近期感染有价值。恢复期和急性期IgM或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者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时,可以确诊为MP感染。非特异性诊断:冷凝集试验(CA),参考价值。MP感染时阳性率仅为50%左右;腺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诱导血清冷凝集素的产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
4、诊治专家共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9):643病原学检查:血清学MP-IgM:(1)病程:感染后早期抗体,一般感染后4~5天出现,检测太早可假阴性。持续1~3个月甚至更长;(2)年龄: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产生抗体能力低,可出现假阴性或者低滴度的抗体,评价结果时需考虑患儿的病程及年龄。(3)厂家及方法:试剂盒生产厂家和检测方法不同,判断的阳性结果值有所差异。病原学诊断:核酸诊断技术方法: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SAT)技术等。优点:(1
5、)特异性强、敏感、快速,可用于早期诊断。(2)核酸扩增技术不受年龄、抗体产生能力、病程早晚及用药因素干扰,感染早期检测率最高。注意:与感染后携带状态鉴别。有研究显示,MP感染后1个月,其DNA的检出率仍然高达50%,MP-DNA持续携带的中位数时间为7周,个别达7个月之久。联合检测:血清学和核酸检测联合,提高检出率。小结无论是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还是分子生物学检测,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学者多推荐采用2种或2种以上诊断方法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针对不同的诊断方法,具体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不一
6、致现象,适当调整试验方法,综合考虑临床、经济性以及可操作性等问题,探索并制定出更适合于临床的快速、准确、经济的诊断方法,必将推动MP感染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常用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感染治疗的疗程通常需要10-14天,部分难治性病例的疗程可延长至3周左右用药治疗大环内酯类:首选机理:与MP核糖体的特殊靶位的蛋白质结合,阻断转肽酶作用,感染mRNA移位,选择性抑制MP蛋白质合成。种类:第一代:红霉素第二代: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第三代酮内酯类:泰利霉素
7、(telithromycin),塞红霉素(cethromycin)用于MP治疗的主要是1、2代,三代尚未用于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自2001年日本首次分离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MP后,世界多国相继报道出现MP耐药株,日本及中国MP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日本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40%;美国MP耐药率大约8.3%;多数欧洲国家,耐药率低于10%;在中国,有报道住院儿童MP耐药率>80
8、%,成人耐药率约为69%。我国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药物耐药严重我国北京、上海两家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经超过了80%DiagnMicrobInfectDis,2010(inpress)//AAC2009;53:2158–2159//AAC2008;52:348–350ClinMicrobiolInfect.2009Sep17.[Epubaheadofprint]//JClinMicrobiol.2007;45: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