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45517
大小:2.72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3-25
《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变质变形及构造意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l1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J0u1.ly612N0o.145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变质变形及构造意义杨帆,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刘欢,黄鹏,王微合HEq-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内容提要:庐山出露的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层次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最上面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中间韧性流变层、核部的变质基底,其间分别以上剥离断层和拆离断层为分界线。上部沉积盖层以脆性变形为主,中间韧性流变层变形程度不一,但远离拆离带变质变形逐渐减弱,而核部的变质基底以强塑性变形为特征。对变质核杂岩南北两条地质剖面的分析,得到三个构造层次的岩石变质变形及岩性变
2、化特征。区域动力学分析反映变质核杂岩东部原拆离带在五里正断层附近。拆离带中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得出的变质压力为0.6~1.1GPa;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变质核杂岩的隆升时代为早白垩世。关键词: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构造层次;变质变形;多硅白云母压力计;U—Pb年代学;庐山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地质学家P.J.Coney岩,是扬子板块中生代地壳伸展减薄机制下的典型等首次提出变质核杂岩的概念以来,变质核杂岩被构造。许多人所研究(Daviseta1.,1979;Armstrong,1982;另外,庐山星子群的地层年代及变质作用也是Coney,1982;Coneyet
3、a1.,1984;宋鸿林,1995,2002;研究的一个热点。谢国刚等(1997)、张海祥等张进江等,1998;崔学军等,2002;Davis等,2002;李(2003)、李中兰等(2007)、高林志等(2008)把星子乃志等,2006;訾小妮,2012)。群归为古元古代,认为其为江南古陆最古老的变质关于庐山杂岩体是变质核杂岩,还是只是庐山基底。而其变质时代,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区域变质隆起亦或花岗岩穹窿体,近年来一直受到不少学者作用的时代为前寒武纪(叶瑛等,1996;刘丛强等,的关注。大部分学者认为庐山杂岩体为典型的变质1999;张海祥等,2003)。而近年来,关俊
4、朋等核杂岩,且为中生代地壳伸展减薄机制的构造响应(2010)、王继林等(2013)试图通过精确的年龄数据(项新葵等,1993;尹国胜等,1996;张海祥等,1999;对星子群的形成及变质时代重新厘定。关俊朋等李武显等,2001;崔学军等,2002;沈晓明等,2008;李(2010)通过对星子群浅粒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学刚等,2010;朱清波等,2010)。而这一观点也受到的测试,将星子群限定于新元古代。王继林等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毕华等(1996,1997,1998)通过(2013)对星子群混合岩浅色体中锆石的U—Pb定年对庐山地区的形成、发展及改造的分析,认为
5、庐山地及石榴二云母片岩中白云母的Ar—Ar定年,认为星区与变质核杂岩的构造有一定差别,只能称为庐山子群并未经历前寒武纪区域变质事件,而仅在中生隆起一滑脱构造;关俊朋等(2010)、王继林等代发生了一系列动力变质作用。这一新观点使得我(2013)通过锆石u-Pb年龄得到的星子群中生代变们需对庐山地区进行重新思考,但本次研究未做探质年龄,以及野外没有找到大规模拆离断层,认为庐讨。山变质核杂岩的观点值得商榷。拆离断层的存在及1区域背景地壳剖面的缺失是变质核杂岩的最重要特征,也是主要的疑点。本次对庐山地区的考察发现,拆离断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南,层确实是
6、存在的,并对其做了研究,而变质核杂岩的星子县以西,是典型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似肾其他条件都基本符合,认为庐山杂岩体是变质核杂形,中间较宽,上下较窄,可能为变质核向上隆升导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27222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121114)的成果。收稿日期:2014-05—19;改回日期:2015-04-06。责任编辑:章雨旭。Doi:10.16509/j.georeview.2015.04.005作者简介:杨帆,男,1990年生。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yangfanhfut90@163.corn。通讯
7、作者:宋传中,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研究。Email:CZ$O[9@163.corn。地质论评2015年致上部北东向褶皱被顶起而变宽。其大地构造位置明浅变质褶叠层是伴随庐山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产处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中一下扬子交接部位,大别碰物,即认为庐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层次应归属为三撞造山带以南,江南隆起带以北。庐山星子群变质层结构。核杂岩出露于庐山南东麓,东邻鄱阳湖,空间形态大区内盖层由震旦系一中三叠统碎屑岩与海相碳致呈NNE-SSW向延伸(图1)。酸盐岩和新元古界火山一沉积岩系两部分组成;浅庐山变质核杂岩是中外地质学家长期所关注
8、的变质褶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