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仪测绘法.ppt

经纬仪测绘法.ppt

ID:52186761

大小:544.0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4-02

经纬仪测绘法.ppt_第1页
经纬仪测绘法.ppt_第2页
经纬仪测绘法.ppt_第3页
经纬仪测绘法.ppt_第4页
经纬仪测绘法.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纬仪测绘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经纬仪测绘法一、碎部点的选择测图中碎部点的选择,是保证成图质量和提高测图效率的关键。碎部点应选择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地貌特征点,应选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地貌坡度和方向变化处,注意密度要适当,地面平坦和坡度无明显变化的地方,一般规定图上每隔2~3cm选一高程点,以真实表达实际情况。地物特征点,一般选在地物轮廓的方向线变化处,如房屋角点、道路转折点或交叉点、河岸水涯线或水渠的转弯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就能得到地物的相似形状。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地物,通常要进行取舍。一般的规定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一些非比例表示的地物,

2、如独立树、纪念碑和电线杆等独立地物,则应选在中心点位置。碎部点的密度应该适当,碎部点在地形图上的间距约为2~3cm,各种比例尺的碎部点间距可参考表8-1。在地面平坦或坡度无显著变化地区,地貌特征点的间距可以采用最大值。表8-1碎部点间距和最大视距最大视距/m测图比例尺地形点最大间距/m主要地物点次要地物点和地形点1:50015601001:1000301001501:2000501802501:5000100300350二、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将经纬仪安置在控制点上,测出碎部点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水平角,用视距法测出测站到碎部点之间的距离和碎部点高程

3、。然后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并在右侧注记其高程,然后对照实地,按照图式规定的符号勾绘成地形图。经纬仪测绘法具体步骤如下:安置仪器、对中、整平、量仪器高i,架图板;测定竖盘指标差x、选定零方向;碎部点立尺、照准、观测、记录、计算读取水平角、上、下、中三丝读数、竖盘读数,计算水平距离D及高差h,算出碎部点高程H;用半圆量角器和比例尺,按极坐标法将碎部点缩绘到图纸上,并注上高程,进而勾绘等高线。重复②~④步。碎部测量手簿测站:A后视点:B仪器高i=1.45m指标差x=0测站高程:HA=264.34m点号视距kn/m中丝读数l竖盘读数L竖直角±α高差±h/m

4、水平角β水平距离D/m高程/m备注145.01.4592°25′-2°25′-1.936°44′44.9262.44山脚241.81.4586°42′+3°12′+2.3350°12′41.7266.47山脊335.22.4590°08′-0°08′-0.06167°25′35.2264.26山脊426.42.0089°16′+0°44′+0.34251°30′26.4264.68排水沟跑尺方法地物(除正确选择地物轮廓外,还要根据实地地物分类的分布,采用不同方法,保证不遗漏,不重复,简单);地物较多,分类立尺,避免连线错误地物较少,可采用螺旋形跑尺法

5、,由近及远,三、测站点的增补支导线法支导线的水平角用经纬仪测量一个测回,用视距法往返测定支导线的边长和高差内、外分点法当需要增设的测站离控制点较近且相邻的控制点通视,可采用内外分点法测定测站点。在需要增设测站位置较近的控制点B上置镜,瞄准控制点A,在AB方向上量取距离BM,定出测站M点,这种方法称为内分点法;若瞄准A点后倒镜,在AB的延长线方向上量取距离BN,定出测站N点,这种方法称为外分点法。四、地物、地貌的描绘在现场实测的碎部点展绘到图纸上后,即需对照实地随时描绘地物及等高线。1.描绘地物描绘的地形图要按图式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依比例描绘的房屋,

6、轮廓要用直线连接,道路、河流的弯曲部分要逐点连成光滑的曲线。不依比例描绘的地物,需按规定的非比例符号表示。2.等高线内绘地貌主要由等高线表示。对于不能因等高线表示的特殊地貌,如悬崖、峭壁、陡坡、冲场、雨裂等,则用相应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根据相邻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按规定的等高距内绘。应当指出:我们认为任何相邻两点间的坡度是均匀的(为什么?),所以可用以下方法内绘等高线。解析法图解法绘一张等间隔若干条平行线的透明纸,蒙在勾绘等高线的图上,转动透明纸,使a、b两点分别位于平行线间的0.9和0.5的位置上,如图,则直线ab和五条平行线的交点,便是高程为44

7、m、45m、46m、47m及48m的等高线位置。目估法在同坡段上,按高差与平距成比例的关系内差等高点,勾绘等高线。“目估法”较多应用,要领:“取头定尾,中间等分”,这样定出等高线通过的各高程点,再将相邻各同各高程点用光滑的曲线相连接,绘等高线。P1702、7作业目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