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80017
大小:6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01
《费孝通《乡土本色》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选择题+主观题).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礼俗社会是人们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
2、而有了贬义。CE试题分析:A项,原文出现在第二段第三行。选项“相互了解,没有隔膜”不正确,隔膜,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不是同一村落,人们是有隔膜的。B项,原文出现在第四段第二行。选项“人们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不正确,张冠李戴,这是法理社会的特征。D项,原文出现在第六段末尾。选项中“远胜于”不正确,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所以选CE。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
3、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试题分析:D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出现在第四段开头,文中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所以选D。3.根据原
4、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在原文中表述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5、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原文说的“礼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因此B错。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
6、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A项说的“从心所欲”在文中的表述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见“从心所欲”并非指人和人彼此了解熟悉后的自由。由此也可排除B项。D项在原文的表述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所以D也可以
7、排除。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为“土气”?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②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6: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4分)①从基层来看,中国乡土社会是乡土性的。②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乡民聚村而居,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③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遵从的规矩是礼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