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69952
大小:602.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3
《三峡水库泥沙絮凝可能性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泥沙研究2016年2月JournaIofSedimentResearch第1期文章编号:0468—155X(2016)01-0014-05三峡水库泥沙絮凝可能性分析何芳娇,吉祖稳,王党伟,夏建新(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摘要:泥沙淤积是水库运行面临的难题,絮凝是影响泥沙淤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三峡水库絮凝研究对合理规划水库的运行调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三峡水库庙河段至坝前汛期实测数据,包括泥沙粒径、水温、盐度和水流速度,结合已有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利用模
2、糊综合评判法分析了三峡水库泥沙絮凝的可能性并加以验证。计算结果显示指标均处在絮凝临界范围和有利于絮凝的范围内,模糊评价结果是三峡水库泥沙存在絮凝的可能性较大,实测数据验证了三峡水库庙河段至坝前汛期存在粒径较大的絮团,进一步证实了三峡水库存在泥沙絮凝现象。关键词:絮凝;三峡水库;模糊评判法中图分类号:TV142.1文献标识码:ADOI:10.16239/j.cnki.0468—155x.2016.01.003三峡水库总面积达1084km,库区多数为坡地,由于移民搬迁,坡地的耕垦率高达43.7%。,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虽然水库可以拦截上游大量泥沙,但大坝的修建会降低河流的输沙能
3、力,库区水深增加会对周边水环境乃至边坡安全产生很大影响,泥沙落淤严重时会使得库容淤塞,引发碍航现象。絮凝是影响泥沙淤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是否存在絮凝,对水库淤积情况评估,运行调度等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河口咸淡水相互交替的特征,针对河口的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有大量报道,但针对库区泥沙的絮凝沉降问题报道较少,个别研究提到过三峡库区有可能发生絮凝。唐将发现三峡库区存在大量有机质和金属离子,为絮凝提供了基本条件。尹小玲等发现库区淤积的细颗粒泥沙比例较大,认为是絮凝的结果。董年虎等对库区的泥沙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考虑絮凝情况下的模拟结果更为准确。然而
4、,现有研究对是否存在絮凝都没有直接的证据,也没有给出明确结论。三峡水库观测资料显示,运行十年来超过90%的悬移质泥沙不是淤积在库尾,而都淤积在常年回水区内。同时,淤积泥沙的中值粒径为0.01mm左右,此类粉砂一般被认为是冲泻质而难以落淤⋯。这些现象是否由絮凝引起,引发了水利工程界的较大争议。絮凝一旦存在,库区的泥沙运动规律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对泥沙运动的模拟以及航道的整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三峡水库庙河段至坝前汛期实测数据,结合已有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利用模糊评判法分析了三峡水库泥沙絮凝的可能性,并进行验证。1三峡水库实测数据依据2013年三峡水库庙河段至坝前
5、汛期实测数据对三峡水库汛期进行絮凝可能性分析,数据包括收稿日期:2015—06~24基金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B04B02);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2014ZY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9213、51209238、51339008)作者简介:何芳娇(1990一),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环境科学研究。E-mail:hefangjiao1990@sina.com14现场测得的颗粒粒径级配、水温和流速,以及实验室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的分散颗粒粒径级配,利用ICP—MS测量的泥浆上清液中主要电解质浓度。1.
6、1泥沙粒径级配土壤胶体颗粒粒径是影响絮凝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泥沙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颗粒间的黏结力才会超过颗粒自身的重力产生絮凝等现象。将所取悬移质泥沙按实验规范确保泥沙处于单颗粒状态下测量级配,测量结果如图1。此组泥沙单颗粒状态下的中数粒径为0.007mm,经过多次取样测量,水库泥沙中数粒径在0.006~0.011mm范围内,平均中数粒径为0.O08mm。Mehta⋯认为黏性泥沙和非黏性泥沙的分界粒径可取为0.020ram,由粒径划分三峡水库泥沙属于黏性泥沙,为絮凝提供了基础条件。1.2水温图2为三峡库区坝前监测点温度随水深平均变化图,观测时间为2013年汛期7月15日至
7、18日连续四天。由图可以看出,三峡水库坝前温度变化幅度不大,在26.0—26.4℃范围内波动,水库表面到水底温差较小。27026.8266264丑26-2lⅢp26O巢25.8赠毯256乓25.425.225OO2O406O80100120140水深H/m图l泥沙单颗粒状态粒径级配图2坝前监测点温度随水深变化Fig.1PrimarysedimentparticlesizedistributionFig.2TemperaturevariationofMonitoringpointsinfrontofda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