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铁土建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物的保护.pdf

浅谈地铁土建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物的保护.pdf

ID:52123146

大小:108.11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3

浅谈地铁土建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物的保护.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浅谈地铁土建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物的保护.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地铁土建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物的保护肖朝军刘晓伟(广东广州)摘要: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和资源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地铁建设热潮开始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问兴起.但在地铁土建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地面既有建筑物产生影响,为降低施工风险、避免和减少各方损失、控制建设成本、节约建设投资,我们有必要就如何对地面既有建筑物进行保护进行探讨。关键词:地铁:土建施工;建筑物保护:成本控制1施工前对建筑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1.1建筑物调查对可能受影响范围内(原则上车站中线左右50m范围、区间隧道中线左右30m范围,实际视具体情况而

2、定)的建筑物进行调查,真实准确的掌握建筑物与地铁工程之间的位置关系,调查包括建筑物所处地段地质报告(必要时进行地质补充勘察)、建筑物兴建年代,以及建筑物结构形式(施工图纸、历次加固改造资料)等数据。1.2建筑物评估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建筑物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建筑物的抗变形能力,准确判定施工时建筑物的危险程度(包括对建筑物自身以及对施工作业的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沉降(水平位移)估算、建筑物基础沉降(水平位移)估算、建筑物抗变形能力估算等。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管理。保护地面既有建筑物2.1制定控制标准根据建筑物性质及结构

3、形式、安全风险评估结论、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施工资料、国内外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等,制定合适的地面沉降(水平位移)控制标准,对于地面沉降控制值,国内一般取30ram,但实际确定地面沉降控制值时,首先应分别计算出建筑物允许沉降值、地层允许沉降值,取其中最小的允许沉降值作为最后的控制基准值。一般情况下,可按沉降(水平位移)值、沉降(水平位移)速率、差异沉降等分别制定控制标准2.2加强监测量控施工过程中,要重视测量、频繁测量、实时反馈,用以评估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预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测量内容应包括沉降值(水平位移值)监测、沉降速率

4、(平移速率)监测、沉降差异监测、应力监测、建筑物倾斜度监测、爆破振动监测等。在监测过程中,对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可采用预警值(一般取极限值的60%)、报警值(一般取极限值的80%)、极限值三个等级进行控制,极限值指施工过程中所能到达的最大沉降(或水平位移、差异沉降)控制值,超过这个值,建筑物结构发生破坏。通过监测量控,及时发现危险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2.3车站基坑施工车站基坑施工往往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距离基坑2—4m范围内),对此,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①优化设计,根据车站所处环境进行专项设计,尽量规避高风

5、险建筑物(如可以采取变更车站位置、改变车站功能区布置或大小等)、变更车站围护结构形式(如当围护结构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可考虑增加桩孔数量并减少桩长,以防止基坑开挖引起地下水流失导致沉降)等;②基坑开挖前,先采用旋喷桩等对距离基坑较近的建筑物附近进行加固,提高土体强度,从而降低地铁本身结构变形,达到降低对邻近建筑物产生影响的目的;③对受影响建筑物本身进行加固,如新增支撑、柱子等。2.4区间隧道施工①考虑进行优化设计,对高风险建筑物进行规避,如改线,或加大隧道埋深等;②通过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保证既有建筑物安全,大致可分为洞内措施、洞

6、外措施两个方面(城市中施工时,受周围建筑物、空间场地、地下管网分布限制,往往采取洞内措施为主、洞外措施为辅的方式。):·262·洞内措施。为有效保护好地上建筑物,能选择盾构法施工时就应尽量不选择矿山法,盾构法施工时,引起地面隆起或沉降的主要原因:①施工对土体的挤压;②受扰动土的固结,施工中要控制好盾构旖工各项参数(推力、推速、正面土压、同步注浆量、压力等),减少土层扰动,在穿越邻近建筑物地段前,要调整好盾构姿态减少穿越时纠偏次数和纠偏量,并保证一次穿越(中途不换刀),展大限度减少土层扰动,在地质薄弱地段,必要时考虑对土体进行改良;

7、矿山法施工时,要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原则,特别是要注意适时进行洞内断面注浆、初支回填注浆等。洞外措施。主要有地面加固、隔离桩、桩基托换、建筑物本身加固等:对拟穿越的邻近建筑物周围土体(或桩间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如袖阀管注浆、树根桩等),提高土体固结度和密实度,增加建筑物自身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当临近建筑物破坏的风险较大时,可考虑再地面设置隔离桩,并对建筑物基础进行处理,控制地层沉降;对需要截桩的建筑物进行桩基托换(该工艺在我国已很成熟);对建筑物本身进行加固,可通过增加支撑、柱子、墙体等途径实

8、施。3建立抗风险机制。转移风险。间接保护既有建筑物3.1建立抗风险机制抗风险机制可包括安全事故防范机制、抢险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险规避机制等,在各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地面既有建筑物安全,避免或减少各方损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