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

ID:52119971

大小:1.92 M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01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_第1页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_第2页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_第3页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_第4页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话,这篇文章是《诗经》中唯一的通篇咏马的作品,结尾是“思无邪,思马斯。”意思是,这马没有邪念,尽力地往前跑。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这里的“思”字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为语助词解,没有实际意思;二是作思想内容解。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那么,《诗经》的思想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想想诗经的思想内容:有些诗,如《魏风·

2、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

3、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经

4、的实际内容是复杂的,所以,很多古代的学者对“无邪”的解释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汉儒认为《诗经》三百篇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的标准,为此他们给《诗经》加上了很多牵强附会的“史实”,对不少普通百姓的爱情诗及表现他们对社会黑暗愤激不满情绪的作品作了歪曲解释,结果使《诗经》许多篇章的真实面目被掩盖起来了。例如说《关雎》是表现“后妃之德”的;说《摽有梅》是“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说《静女》是“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等等。《毛诗序》是这种说法的典型代表,后来郑玄等大儒亦均持此种

5、说法。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感到这样穿凿解诗实在不能说服人,于是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无邪”是指读书人而言。《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书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之诗,果无邪耶?”其《诗集传》中《杼》篇注云:“学者诚能深味其言,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莫非天理之流行矣。”他认为《诗经》中有一部分就是“淫奔”之作,但读诗人如果内心正而无邪念,则可以从这些诗中获得教训,可以从反面起

6、到劝诫作用。然而,这两种说法并不合适。汉儒把《诗经》三百篇看成都是同一思想倾向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而朱熹所分的“善”、“恶”也是完全从封建礼教角度出发的。至于说“无邪”是指读诗者自然亦非孔子本意。孔子所理解的“思无邪”并不像后来汉儒、宋儒那样狭隘,他既对《雅》、《颂》给予很高评价,但从“可以怨”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赞同像《伐檀》、《硕鼠》、《七月》这样的作品。对于那些描写爱情生活的作品,有些他可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诗经》的特殊地位,作了一些附会政治、道德内容的解释(如对《硕人》),但

7、是不能根据这些个别例子来判定他对所有这类作品的理解。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满的作品的肯定,是和他提倡“仁”的思想的新内容相联系的,也正是他重视人的价值,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在文艺思想上的表现。孔子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孔子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朱熹

8、《诗集传》中说“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这种思想后来在荀子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