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54191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2
《《蒲公英》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蒲公英》教学案例海口市第十六小学颜琬素《蒲公英》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结果一颗干死,一颗淹死。而其他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投向黑黝黝的泥土茁壮成长起来。课文蕴涵了要听从正确教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大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
2、己。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生3:我想去湖泊,在闪闪点点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这一教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倾听,民主接纳,巧妙唤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3、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老师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这时老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错了”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机,在学生做出了有悖于
4、“标准”的回答之后,老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友善的尊重,学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会得到迥然各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东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从,敢于尝试,追求快乐,向往美好……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从中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唤醒创新的潜能。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