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982348
大小:1.01 MB
页数:51页
时间:2020-03-26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陈坤).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热烈欢迎各位朋友的光临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存在的误区一、饲养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1、忽视鸡群全过程的良好饲养2、忽视育成鸡的管理3、忽视35日龄的重要性4、怕把鸡养肥了,即所谓“肥胖母鸡不产蛋”5、密度过大产蛋鸡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中国动物营养学会技术部北京益农饲料中心主讲人:陈坤硕士二、营养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1、重视蛋白,轻视能量2、饲料配方一成不变公式:采食量×饲料营养成分=定数(每只鸡每天所需营养是一定的)3、忽视饲料蛋白的利用率4、过量添加一些微量成分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一、管理方面的因素1、环境污染日超严
2、重0246810Log2x12345678910(月)疫苗免疫后时间A饲养在SPF环境下,抗体下降缓慢B饲养在污染轻的环境下抗体下降较快C饲养在高污染的环境下,抗体下降最愉2、营养不良广议的讲,营养不良也是一种免疫抑制病。8001000120014001600(体重)抗体Log2x246810ABCA120日龄蛋鸡,体重1000克免疫0.5毫升新城苗后20天,ND-HI为Log28B120日龄蛋鸡,体重1200克,免疫0.5mlND油苗后20天,ND-HI为Log29C120日龄蛋鸡,体重1500g,免疫0.
3、5mlND油苗后20天,ND-HI为Log211注:1994年检测数据3、管理不良4、药物大量使用磺胺类、氯霉素等药物二、疫苗选择和使用不当1、疫苗免疫途径和日龄不当2、免疫操作不正确3、疫苗保存、运输、使用中未按严格操作程序进行造成疫苗失效四、免疫抑制病IBD、CAA、鸡球虫、网状内皮增生症、霉菌毒素等五、野毒的毒力增强MD、ND、IBD、鸡毒力逐渐增强,毒力增强就需要更高保护抗体,常规的疫苗免疫往往难以产生足够的保护。六、应激频繁各种应激反应都会干扰免疫应答。4、疫苗质量5、滥用疫苗三、免疫程序不科学◆◆
4、◆◆◆◆◆A●●●●●B12345601234567891025601280640320160804052010抗体Log2x周龄■■■■C家禽免疫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注射法二、滴入法三、气雾法四、饮水法15日龄7-9ml/只30-50日龄20-30ml/只60-90日龄35-40ml/只120日龄50ml/只五、闷眼法五、冻干菌的稀释(真空)六、疫苗免疫用毒株与鸡日龄相适应1、I系苗不能用30日龄以内雏鸡和产蛋期的免疫2、国产鸡痘苗不能用于20日龄以内雏鸡的免疫3、中毒IBD苗不能用于10日龄以内雏鸡使用4、
5、禽脑脊髓疫苗和贫血因子疫苗,不能用于雏鸡和产蛋鸡群的免疫鸡发病的三大要素传染源媒妎易感染鸡发病的四个阶段1、前驱期2、潜伏期3、明显期(死亡期)4、转归期(恢复期)禽流感认识及诊断上的误区一、禽流感的认识1、禽流感所带来的危害分三大类:第一类高致病性如H5N1第二类中弱毒如H9N2第三类无毒性禽流感的发生情况*1878年首次发生于意大利*1955年被证实该病的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1981年在美国正式命名为:高致病性禽感HPAI*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H5亚型)2、水禽或鸟是禽流感的主要载体3、禽流感的疫苗
6、预防4、禽流感多价疫苗的使用问题5、禽流感传播的特点种鸡感染后,一个月内的种蛋不能留为种用6、禽流感的药物治疗7、免疫后的鸡群并不是万事大吉8、禽流感与细菌的并发感染严重二、禽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1、主要发生在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2、传染来源3、传播途径4、影响发病和死亡的因素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床症状a.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病鸡流泪、羽毛松乱、身体卷缩;头、面部和下颌水肿,皮肤发紫,冠和肉垂肿胀、发紫,切面呈胶胨状。腿部鳞片发紫或出血。b.采食明显下降,一般下降30-60%,拉黄绿色稀粪,鸡体消瘦,死亡
7、率从0-90%不等。c.产蛋率下降50-80%蛋壳退色发白,软皮蛋增多。d.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等。e.有的鸡群发病传播速度慢,先从鸡舍一端发病,病鸡一出现症状就死亡(类似禽霍乱的症状)f.免疫过的鸡群,如果发病,多表现为非典型变化,临床症状不明显,产蛋率下降10%左右。2、病理变化a.气管充血、出血、有血痰b.腺胃肿胀,乳头基部有出血斑,乳头点化脓出血,腺胃肌胃出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肌胃内膜易剥离,内膜下肌层有出血斑。d.卵泡变形、出血,有的萎缩,腹腔内有新鲜破裂的卵黄,输卵管内有白色分泌物或干酪样物。以
8、上症状可能单独出现,有的可以同时出现四、防治1、免疫10-20天首免110-120天二免180-200天三免2、治疗a.电解多维b.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土霉素等c.抗病毒中草药(最好煎30分钟)d.万分之二阿司匹林拌料基因变异新城疫(ND/Ⅶ)一、病原1、分类方法①传统分类,依据生物致病性MDT、ICPI、IVPI等将新城疫分为:A.无毒型新城疫V4B.弱毒型新城疫B1lasotaC30C.中等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