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934496
大小:1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9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节数学探究课的教学反思 最近我上了一节<<等式的性质>>公开课,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下面将教学过程做简要的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
2、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第二个电脑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了铺垫。
3、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教研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等式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去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探索规律打下
4、了基础。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不能很好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安排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学生讨论的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只有合理的安排时间,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2、没能注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
5、的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探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中,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3、对于等式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4、对于等式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改进方法:1、 可以采取分组活动,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5分钟)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
6、生讨论的答案不再限定在教师事先限定的范围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做适当引导。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加减同一式子这一过程,但却可以在第一个演示实验——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实验,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
7、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优生得到了锻练,学困生也在互补。交流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
8、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