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 【摘要】本文重点对建筑能耗现状、节能设计存在的问题、节能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对节能施工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现状;方法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1、前言随着能源利用的紧张局面,我们已经加强了对能耗浪费的治理和控制。建筑节能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好方法,但是当前市场上,由于施工方法、材料选择等多种原因造成建筑节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对建筑节能进行重点分析。2、建筑能耗的现状首先,对于建筑能耗来说有两种定义方法:广义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一直到建筑使用的全过程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
2、即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日常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的能耗,它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2.1、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高7在资源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住宅建筑能耗却占了全国能耗的32%。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和,但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预测在未来的6年即到2020年,我国还将建成约200亿平方米建筑。如果再不采取节能措施、不推行建筑节能材料,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2.2、建筑用能呈增长趋势近年来
3、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3、建筑节能设计的存在问题3.1、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不合理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不合理,影响居住区气候环境及建筑舒适性的最主要两个因素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通,因此通过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建筑物的自然通风效果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向,这往往需要规划师在节约土地和合理的建筑间距之间
4、找到平衡点。3.2、建筑单体的节能与通风设计存在问题7专家认为建筑能耗的几方面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建筑外形奇特怪异。二是大幕墙盛行,空调能耗居高不下。三是新能源应用率低,技术普及不到位。四是追求装饰装修奢华,忽视声光热等综合使用功能。建筑市场中,为了追求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往往要求设计师按最大容积率设计,导致建筑物朝向不合理,日照比娈小(建筑物间距变小),造成一梯多户,户型设计不合理,通风效果差,夏季室内闷热,不得不使用人工通风和降温措施。3.3、建筑外墙的遮阳运用被疏忽设计师在建筑立面设计时,往往注重的是立面造型构造效果,而不考虑遮阳,所以形式作用大于实际功
5、能,建筑遮阳有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栅格)等,此外还有档板式遮阳、帘式遮阳、百页遮阳等。所以我认为建筑立面设计应与建筑遮阳设计相结合并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明确各种外遮阳的适用性,二是从构件的设计上要处理好遮阳与隔热的问题,三是合理布置遮阳板,避免影响室内空气流动的速度。4、建筑总体规划的节能设计7建筑的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各种因素对单体建筑布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天然热源、风源等来实现每一栋建筑夏季都有充足的迎风面,冬季都有充足的日照,以满足采暖、通风与采光的要求。单体建筑之间的组合对气流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
6、响,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部易受到回旋涡流的作用,容易出现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从而形成不利的建筑群微气候,因此应调整好单体建筑之间的组合,使每栋建筑物处于周围建筑物的气流漩涡区之外,避免出现滞留区。对于建筑群的冬季防风与夏季通风问题,有学者提出混合带状式布置方法(如图1所示),它利用不同体型及高度的建筑物进行由南至北的带状区域划分:北向带状区域外围建筑体型宽大、高度较高,有利于阻挡冬季冷风由北向进入场地;中间部位的带状区域建筑体型均为中等;南向带状区域建筑体型和高度则最小,有利于夏季获得更多的通风。另外,绿化和水体可以改善建筑群的微气候,设计时应规划布
7、置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保证建筑群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符合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图1建筑群冬季防风与夏季通风示意5、节能建筑的构造设计节能建筑的构造设计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而其中外墙由于占全部建筑围护结构的60%以上,通过外墙的耗热量约占建筑物全部耗热量的40%,因此外墙保温隔热性能对建筑节能有直接的影响。5.1、外墙保温节能通过热传导系数小的建筑材料组合,阻隔热量由墙体向外散失的途径,达到节能目的。75.2、隔热节能设计除考虑外围墙的隔热效果外,尚须考虑
8、屋顶的隔热装置。隔热方法有填充材料类、板块类、热反射类和空气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