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

ID:51843767

大小:1.49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16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_第1页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_第2页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_第3页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_第4页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傻笑着读懂心理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一向很棘手,也很多,让我们一起跟着这本书,成为心理学的粉丝吧。常常缺乏自信,脸皮很薄,优柔寡断的孩子。没有常性,不论做什么都容易烦躁的孩子。连试试都不肯就放弃的孩子。到底这样的性格是像谁呢?在责怪孩子之前,先用镜子好好看看身为父母的我们自己。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孩子无形中倒映出的正是我们自己。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种种挑战,也会经历各种失败。但是,每个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都不尽相同。为什么孩子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呢?这是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全部归因

2、为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以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归因训练”(attribution retraining)的实验。实验将孩子分为两组,然后给他们几道比较难解的数学题。一组(A组),在每解答出一道题后,都可以拿到一张能够换取商品的交换券,而如果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则可以直接跳过解下一道。而对于另一组(B组),则采取即使失败,也鼓励他查找失败的原因,继续“努力”的态度。这样的解题过程反复进行了25次,德韦克对孩子的态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遭

3、遇失败时靠“努力”来查找原因的B组,已经可以解出第一次解答不出的数学题。解答出来便可以拿到交换券的A组,遇到解不开的题不去思考解决方法。在学习中,态度则变为不思进取,遇到难题不会考虑继续尝试,而是马上放弃。像这样将孩子的行为结果都归因为努力的结果,那么解决曾经导致自己失败的问题时,会比面对新的问题更有挑战性。个人的成功归功于高超的能力,失败了归因为努力不够的儿童,被称为有“掌握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 的儿童。有掌握取向的儿童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会思考解决的方法或者拟订战略

4、,也就是有“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相反的,如果问题成功解决了或是顺利完成了,会归因为运气好,或是庆幸遇到的问题都比较简单。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为自身能力问题的儿童,被称为有“习得性无助取向”(learned-helplessness orientation)的儿童。这种已然成为习惯的有习得性无助取向的儿童,在面对新问题时,会先预想自己的能力,或者感到紧张而选择回避,也就是所谓有“操作性目标”(performance goal)的儿童。 那么,这种儿童的归因方式与动机是怎么形成的呢

5、?于是,德韦克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儿童的归因方式和动机与他们的父母、老师的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德韦克选择了几位小学五年级、彼此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对其中的一组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类似“你真聪明”的夸奖,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而对另外一组孩子,成功的时候,夸奖他们是“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努力型孩子”,失败的时候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努力得还不够”。被强调“能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会习惯性地表现为无助感型,遇到新的问题会感到紧张,也容易轻言放弃。

6、与此相反的是,被强调“努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则表现为熟练指向型,会自发地暗示自己说:“只要再努力一些就能解决了。”像这样,分别在孩子心中形成两种归因方式,才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想想看,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成长期间,一个孩子从他的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评价,会对他的全面发展和归因方式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请切记,孩子的思考方式与大人的说话方式和所说内容有着很大关系!第二篇依恋心理与人的性格,以及之后所养成的应付社会的能力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MaryAinsworth)进行了一

7、项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被称为“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situation)。从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基本类型。实验的大致内容如下:实验的操作者与作为实验者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进入一间放满玩具的房间。当孩子在房间里玩的时候,父母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没过多久,房间里进来了一位陌生人,进来的陌生人开始和孩子的父母聊天。然后,孩子的妈妈离开房间,这个时候,孩子看到妈妈离开了,会觉得不安,陌生人过来安慰孩子。陌生人过来安慰孩子。过了一会儿,妈妈再次回到房间里,走过来安慰刚才单独和陌生人

8、在一起的孩子。爱因斯沃斯通过这个实验将依恋心理分为了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一种被称为“安全型依恋”,而另外一种被称为“非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会表现出投入妈妈怀抱或是拉妈妈的手这类身体上的反应。在妈妈不在房间的时间段里,也能够很好地和陌生人相处。非安全型依恋”则可以具体分为“抗拒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