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82844
大小:33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1-27
《揭开悬空寺的秘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西景点云港石窟悬空寺平遥古城揭开悬空寺的秘密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1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据说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在浑源悬城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新加坡电视连续剧《莲花争霸》曾在这里取景。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建在这绝壁之上。虽然悬空寺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一栋[危楼],但出于好奇和[探险]的冲动,谁都愿意鼓起勇气踏上寺门。过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后,踏上那连接殿宇之间的栈道,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起脚跟,屏住呼吸,小心
2、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刚结了冰的河面那样,生怕脚重,寺塌下来,自己做了[空中飞人];然而,脚板底下的木板虽然吱吱作声,而贴在岩石上的楼台,却归然不动……“铁扁担”把楼阁横空架起来到三官殿,才叫人松了一口气。这是全寺两座最大的建筑物,大殿的后面挖了很多石窟,变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筑形式。原来,当年的建筑者,就已经懂得向岩壁要空间的道理了。 侧身探头向外仰望,但见凌空的栈道只有数条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横木又梁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这不正是修筑栈
3、道的[古方]吗?看来,悬空寺就是用类似筑栈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阁楼的底座便铺设在许多铁扁担上。其实,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藉助“铁扁担”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立木,每条柱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暴雨成灾只好建寺在悬崖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还有其它什么缘故要把悬空寺建在这千尺峭壁上呢?原来,以前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
4、徒进香。其次,浑河河水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崇,便想到建浮屠来镇压,于是就在这百丈悬崖上悬空修建了寺院。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悬空寺内塑像颇多,并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尊。三圣殿内的释迦、韦驮、天女等塑像,形体丰满,神态感人,是悬空寺内彩塑中的佼佼者。更为特殊的是地处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
5、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平遥古城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太原100公里。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的城墙建于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97年12月31日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目前,这个县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等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古城格局。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的票号票号就是银行的前身,我国的第一家票号
6、“日升昌”就出现在平遥。在18世纪初,山西平遥、介休、祁县等县的商人,有许多在北京开各种商店,每年终给老家捎钱时,一般都由镖局押运,运费高又不安全。在北京西裕成颜料庄的雷履泰和一些商人商定,将钱交给北京的西裕成,再到平遥的西裕成取现金。起初只为一些亲戚朋友帮忙,也不收汇费和手续费,后来同乡们都觉得这种办法方便,请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并同意出一些汇费。雷履泰感到这种生意油水大,就与东家李大全商议,并西裕成改名日升昌,专营汇兑业务。清朝末年,山西的票号增加到33家,平遥的票号就有22家,在全国各地的票号发展到四百多家,平遥在当时全国的金融市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
7、平遥较大的票号还有百川通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