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37762
大小:695.86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27
《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第二章力教材分析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一物理备课组石亚璞(执笔)2008年10月6日新课标的要求1.力(1)知道力的概念,在具体问题中能说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正确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2.重力(1)知道重力的概念。(2)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3)知道重心的概念。3.弹力(1)知道弹力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并描述弹力的方向。(2)运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不讨论组合弹簧劲度系数的问题)4.摩擦力(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2)知道静摩擦力和最
2、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不出现最大静摩擦因数)(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5.力的合成和分解(1)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能够正确区分矢量与标量。(3)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会考的要求1.力,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A)2.重力,重心(A)3.弹力,胡克定律(B)4.静摩擦力(A)5.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3、公式和动摩擦因数(B)6.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B)说明:1.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主要考查作图法,在计算方面,只要求会应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应懂得矢量有不同于标量的运算规则。2.物体的受力分析只要求处理受力情况比较简单的问题。高考的要求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Ⅱ)12.万有引力定律.重力.重心(Ⅱ)13.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Ⅱ)1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Ⅰ)1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Ⅱ)说明:1.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
4、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本章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本身来说,本章讲述的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一些具体的力的知识,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及规律做一些铺垫。从物理方法来说,本章全面阐述了平行四边形定则,为物理中矢量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
5、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本章内容较第一章运动学更加抽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侧重思维,特别是矢量的运算规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在本章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实验的基本操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物理现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章内容的特点1、体现基础性和预备性2、进一步完善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第一章只是认识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本章则更加深入地认识矢量,认识矢量更关键的含义在于它必须满足一定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3、体现教材内容的开
6、放性例如几种力的大小与类型;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作用力等等。这样将物理知识及在社会、技术中的应用向学生介绍,既能很好地说明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4、体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力的概念最早就是从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产生的,本章教学注意从生活实际入手,并且增加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及简单的生产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的习题。5、体现探究性和自主性本章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体会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还强调了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体会、认识、概括、总结。本章的
7、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1、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第一,要重视学生原有知识,注重对比初高中对同一个物理概念教学要求层次的差异;第二、要降低台阶,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一次讲到位就少了一次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努力机会。2、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本章涉及到等效替代法、微小变量放大法,假设法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实验中的探究、用图象处理数据,将直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数学研究物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3、多种教学方式
8、的综合应用。本章内容与生活、技术、社会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现代科技,要坚持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中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使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原则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