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图表题归类——光照图.doc

高考地理图表题归类——光照图.doc

ID:51637428

大小:63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4

高考地理图表题归类——光照图.doc_第1页
高考地理图表题归类——光照图.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图表题归类——光照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光照图  光照图是地球在太阳光照射下的缩影图,它可以包含有关地球和地球运动的众多知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学习中要学会阅读和分析最基本的光照图及其所产生的变形图。  判断光照图时,首先要明确图中各点、线、圈的含义。如在侧视图中,最外面的大圆一般为两条相距180°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其余经线表现为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横直径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平行于赤道的直线或弧线;晨昏线为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线,一般侧视图中只能看到晨线或昏线,二分日该线经过南北极点,二至日该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2、,其他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在俯视图中,中心点一般为南北极点,外圈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放射状的直线为经线,都过中心点;晨昏线在二分日为过圆心极点的直线,二至日为与极圈相切的弧线,该线被切点分为晨线和昏线,因此在俯视图中,可看到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图中重要的点,如南、北极点、太阳直射点等;重要的线,如0°和180°经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晨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和经线、6时、12时、18时、24时所在经线等。  分析清楚上述的光照图基本构成后,可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次分析和

3、判断出其他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如:  1.确定极点及其他各点的位置、相互之间的方向:侧视图中,一般上面的极点为北极点;俯视图中,如果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可根据北逆南顺来确定极点;也可根据经度的递变规律或极圈内的昼夜情况进行判断。各点的位置则由经纬度确定,要能依据图中的经纬度差及递变规律,准确判断各地的经纬度。在根据各点的位置判断方向时,要注意靠近北极点的为北,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当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180°时,判断东西方向时一定要注意。  2.确定晨线和昏线: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判断出该线为晨线还是昏线对解

4、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分析,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读光照图的关键,找到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其他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可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进行判断,因为该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如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时,太阳必定直射在纬度10°的纬线上,如果北纬80°以北是极夜,则直射在10°S。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它也是昼半球的中线;找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候,可在赤道上,由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向东度量90°

5、,或由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度量90°,该点即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在正侧视图和正俯视图中,直射点很容易看出,在判断一些变形后的图时,就要留心了。  4.进行时间的计算:根据光照图可进行时间的计算,在计算前,我们往往要找出某条经线的时间。一般依据直射点所在的经度(即昼半球的中线)为12:00(正午),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即夜半球的中线)为0:00;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为6:00,与昏线的交点为18:00;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5.确定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由于晨

6、昏线的移动,一个纬线圈被分为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判读日照图时,可先画出所求纬度的纬线,该线被晨昏圈分为昼弧和夜弧,将它们的弧度数分别除以15°即可得出昼长和夜长。用12小时加减昼长的1/2即可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时,该半球上的各点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越长,即日出得越早、日落得越晚。  6.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南北递减,减小的幅度为其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因此只要找出各点与直射纬线

7、之差,即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此外,由于光照图能较好地反映季节信息,因此它常与其他有关季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如它可与地球的公转速度、某地的气候特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方向、某地的农业生产等含季节性的知识相结合。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

8、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