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28540
大小:5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姓名陈静单位陕西省镇安县中学课型听说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是否采用多媒体采用多媒体辅助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化随笔。朱先生强调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作者借用这个通常含有贬义的成语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他希望写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他指导人们不是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
2、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化随笔已有接触,对这种文学论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初步具备,所以在教学上,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发现朱先生“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角度,以提高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为核心,展开训练,提高其“自主——会话——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教学资源与策略用电子幻灯片展示丰富的图文资料,大量的练习检测题。用WindowsmovieMaker制作的小电影以及背景音乐钢琴曲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欣赏、创作文学之美的兴趣。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
3、力:①筛选信息,提练作者主要观点。②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把握文章。③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④培养咬文嚼字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法。②“引导——探究”学习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借助文艺理论家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深厚的文艺理论基础,指导人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鉴赏和创作文学之美的作品。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角度,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培养咬文嚼字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六、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
4、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生活中的美,就像圣洁的天使,给人心灵的滋润。人们欣赏美、赞扬美、追求美。生活之美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利用Windowsmovie【课件演示】利用WindowsmovieMaker制作小电影。展示惟妙惟肖的维纳斯、蒙娜里莎的微笑、大卫雕像,书法、清明上河图,“飞人”刘翔的跨栏等等。再配以《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起学生欣赏、创作美的兴趣。Maker制作的小电影图文并茂,加以音乐烘托,很容易把学生带到美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学习欣赏、创作文学之美的兴趣。二、确定问题华莱士说:“美会在凝视者的眼
5、睛里。”文学之美应该怎样发生,如何创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掌握欣赏和创造文学之美的方法。在美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会生发欣赏和创造美的欲望,这时抛出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就确定了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朱光潜先生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本文正是他从美学的角度关照文学欣赏和创作的。因此,确定如何发现和创造文学之美这个问题,就科学地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三、自主、协作学习,并通过练习做出效果评价(一)疏通文意,理清思路。1、快速阅读课文,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作者列举的事例。学生诵读全
6、文,通过3至5分钟自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归纳。【课件演示】全文共写了五个事例:郭沫若修改台词王若虚修改《史记》贾岛“推敲”分析“烟”的意蕴批评“套板反应”2、提取中心论点。明确: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二)品读《咬文嚼字》,发现朱光潜先生是从那些角度去品味文学美的。学生自主学习后,分组协作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1、由郭沫若修改台词的事例可看出他在追求语言的准确美。【课件演示】(2002年全国春季,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八股文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
7、者、指导者,对学习的进程有一个合理和科学的导向能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这正是老师的责任。因此,本节课首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整合事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文章的几大板块串联起来,建立起对全文内容的整体认识、理解,培养其自主、协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教学重点。这第一个问题就着重训练这种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解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文学之美,并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分析高考对相关考点的考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
8、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承受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