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264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21
《墙面瓷砖的核危机_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墙面瓷砖的核危机-装饰装修墙面瓷砖的核危机-装饰装修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全国陶瓷砖产品质量抽检结果引发热议,特别是其中三款产品放射性核素限量超标一条,受到众多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有人甚至把瓷砖放射性核素与核辐射联系到了一起。但笔者通过采访发现,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瓷砖产品的核素限量都在标准范围内,消费者买瓷砖不必谈“核”色变。但要提醒的是,家庭装修中要少用红色、黑色的大理石、花岗岩,因为这些天然石材易放射出大量的核素。 热议来源:一句话引发的“核”猜想 根据质检总局公布的对河北、山西、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四川、陕西等8个省272家企业生产的364种陶瓷砖产品的监督抽
2、查结果:所有釉砖的抗釉裂性全部合格;有36种产品破坏强度、15种产品断裂模数不合格,在使用中容易开裂、破碎;有37种产品吸水率不合格,主要是烧制温度低、时间短、开口气孔较多,在使用中吸收水分,引起坯体吸湿膨胀,容易产生裂纹或剥落;有3种产品放射性核素限量不合格。 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句话“有3种产品放射性核素限量不合格”上,尽管这3种产品只占到了总抽查产品数量的1%不到,而且抽查结果中对不合格的具体情况和使用后果未作任何说明,因此引发了众多媒体和消费者的热议,而不去置评瓷砖产品的破坏强度、吸水率、断裂模数不合格问题。有人甚至将瓷砖的放射性核素与核辐射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出现了瓷
3、砖放射性核素致癌一说,有网友甚至还发帖说要不要把家里的瓷砖撬下来送检,一时间,市场上竟出现了瓷砖“核”恐慌。 那么,瓷砖放射性核素到底是什么东西?无锡市场上瓷砖产品质量如何?市民平时购买瓷砖应注意些什么?笔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专家释疑:大部分瓷砖核素限量合格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轻工建材部的业务范围包含对装修材料质量的检查检测,该所工程师吴媛听说笔者要采访瓷砖放射性核素限量超标一事觉得有点奇怪:“这个不是新东西了,20年前就有了,而且也不像有一些媒体夸张的那么可怕,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基本都不会超标的。” 就笔者提出的放射性核素与核辐射区别一事,吴媛说,根本不是一回
4、事。由于建筑陶瓷是由黏土、砂石、砂渣或工业废渣和一些天然助料等材料成型涂釉经烧结而成,这些材料中都含有铀、钍、镭三种核素,尤其是镭还会放射出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氡气。而且瓷砖釉料中还会加入使瓷砖增白的锆铟砂,虽经高温烧结也很难消除其中的放射性核素。这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瓷砖中多少都会含有放射性核素。但瓷砖中的放射性核素一般都很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真正有影响的是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因为它们会放射出大量的氡气,人体长期吸入会引起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损伤。 虽然瓷砖中放射性核素很低,但国家还是在1989年出台了放射性核素检测方法,2001年也启用了
5、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对陶瓷砖中的放射性核素限量进行了量化要求。根据放射性水平大小将装修材料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材料放射最低,家庭装修必须使用A类材料。因此,出厂瓷砖如果是用于居民家庭装修,就会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有标准放射性A类字样,消费者在购买时要询问产品的放射性水平是否是A类。 购买提醒:少买深色大理石、花岗岩 家庭装修中如何防止放射性核素超标?吴媛给了两条建议;一是尽量少用天然的装饰装修材料,如大理石、花岗岩等,红色、黑色大理石、花岗岩更容易放射出氡气;二是在购买瓷砖产品时,要向店家索取放射性水平检测报告,看看是否是适用于家庭装修的A类
6、装修材料。 同时,就瓷砖产品的选购,质监专家也介绍了几个小窍门: 一查、检查产品包装箱上是否有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售后服务电话、规格、数量、商标、生产日期和所执行的标准。 二看、质量好的陶瓷砖釉面应平滑、细腻,光泽釉晶莹亮泽,亚光釉柔和舒适。在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日光灯照射下,将砖放在1米远处垂直观察,应看不到明显的釉面缺陷。有花纹的砖花色图案应细腻、逼真,没有明显的缺色、断线、错位等缺陷。质量上乘的陶瓷产品背面的底纹、商标等清晰、完整,少有釉迹或缺损。 三拼、好的产品尺寸偏差较小,将一批产品垂直放在一个平面上,看看有没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再看平整程度,可将两块砖的边紧
7、靠在一起,看看有没有缝隙。好的产品变形小,铺贴后砖面平整美观。看产品的色差,拿几块砖拼放在一起,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察看,产品之间色调深浅不一的产品,铺贴后整体效果欠佳。 四听、轻轻敲击陶瓷砖,细听其声音,质量较好的产品听上去清脆悦耳。质量差的产品因原料配方不当,烧成周期短,烧成温度低,敲击时会发出“空空”之声。 五掂、掂一掂产品重量,相同规格的陶瓷砖,重量大的吸水率低,内在质量也较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