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64533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3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缺牙区骨吸收的关系探讨 (医学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缺牙区骨吸收的关系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和缺牙区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义齿人工牙区组织面行藻酸盐衬垫,测量15例可摘局部义齿戴用5年后缺牙区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比较骨吸收的程度和义齿设计的关系。结果可摘局部义齿戴用五年后,游离缺失的义齿,下颌的义齿缺牙区骨吸收的程度较重。结论应力是缺牙区牙槽骨吸收的重要原因,可摘义齿设计时需要适度的应力刺激骨形成的增加,同时要利用原有软硬组织的条件如颌支托,上顎等分散应力,避免造成压迫性的骨吸收。【关键词】可摘局部义齿缺牙区骨吸收可摘局部义齿是口腔修复临床工作中牙列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是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2、的修复设计。近年来,随着种植义齿的逐渐推广,可摘局部义齿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患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可摘局部义齿在将来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副设计优良的可摘局部义齿需要具有良好的固位和支持作用,尽可能的恢复患者原有的咀嚼功能,同时保护口腔软硬组织的健康。牙齿缺失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缺牙区牙槽骨逐渐吸收,骨吸收严重的病例牙槽骨低平,严重影响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和支持作用,对于种植修复也是巨大的挑战。本文我们通过回访戴用五年活动义齿的患者,探讨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和缺牙区骨吸收关系,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15例在我院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五年
3、的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岁。经检查符合以下条件纳入研究对象:①义齿使用情况良好,无折断及变形,患者坚持每天戴用;②人工牙咬合接触点多于两个;③缺牙数目大于两个且全部修复者;④使用期间未行义齿衬垫修复者;⑤义齿设计为天然牙和粘膜共同支持式。排除标准:患者患有糖尿病,肝炎等全身性疾病者;原有天然牙重度磨耗者;全口牙重度牙周炎者。1・2方法先询问患者义齿制作后的使用情况,是否有压痛或者其持续时间。调拌藻酸盐印模材料置于义齿人工牙下部基托的组织面,将义齿在口内完全就位,待印模材料硬固后取出。将义齿组织面印模材纵向切开,直尺测量印模材料的厚度,在
4、近中,远中,中部的颊侧,舌侧,中部各取三个位点测量,共九个测量值,算出平均值,如果是复杂局部义齿,取不同缺牙部位的平均值(前牙区和后牙区分别计算)。2结果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下颌压痛出现的几率要比上颌多,修改的次数也比上颌的增加。表1是通过藻酸盐衬垫义齿组织面测量得到的藻酸盐的厚度。3讨论作为容纳牙齿的组织,牙槽骨和人体其他部位的骨一样遵循wolf定律,骨组织根据应力的分布进行骨小梁的排列,天然牙存在的情况下,合力通过牙周膜的悬挂作用将应力传导到周围的牙槽骨上,应力除了可以改变骨小梁的排列方式以便合理的传导应力外,适度的应力刺激,特别是加上适度频率后可以通过破骨细胞
5、和成骨细胞及其相关分子信号通路增加骨形成[1],抑制骨吸收。这是正常情况下天然牙周牙槽骨能长时间维持一定高度的主要原因。缺少应力的刺激,骨改建的平衡偏向骨吸收,故而在缺牙区的牙槽骨常可见到不同程度的骨吸收,同时过大的或者不当的应力刺激也可以导致骨质的吸收[2]。一般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均为天然牙和粘膜共同支持式,义齿受到的合力一方面通过合支托传导到相邻天然牙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义齿的组织面直接作用到牙槽111脊粘膜上,这个力既可以通过前述作用促进骨形成的增加,对牙槽骨也是一个压迫作用,使其有被压缩的趋势。在游离端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中,这种牙槽骨被压缩的趋势更加明显。本研究
6、中观察到的游离缺失较非游离缺失的骨吸收程度为重。同样的原因,上颌的可摘活动义齿由于有上顎承担合力,合力对上颌牙槽醋的压力要较下颌小,此外,上颌的骨皮质较薄,应力更容易通过骨皮质作用于对力敏感的松质骨内,促进骨的生成,正如我们在研究中观察到的,上颌缺牙区的牙槽骨骨吸收的程度普遍较下颌缺牙区的骨吸收为轻。参考文献[1]KasparD,SeidlW,Neidlinger-WilkeC,etal.Dynamiccellstretchingincreaseshumanosteoblastprol让erationandCICPsynthesisbutdecreasesosteoca
7、lcinsynthesisandalkalinephosphataseactivity・Journalofbiomechanics.2000:33(1):45-51.[2]LiuJ,ZhaoZH,ZouL,etal.Pressure-loadedMSCsduringearlyosteodifferentiationpromotosteoclastogenesisbyincreaseofRANKL/OPGratio.Annalsofbiomechanicalengineering・2009:37(4):794-802・[3]K.Ishiz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