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

ID:51559296

大小:288.2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3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_第1页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_第2页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_第3页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_第4页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同理论_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_周晓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周晓虹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0257-5833(2008)04-0046-08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93)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①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

3、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②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③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

4、theory)。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的自我的社会属性,并且都回避将自我视为独立于或前在于社会的观点。它们都认为这个自我分收稿日期:2007-01-10*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①JamesM.Baldwin,DictionaryofPhilosophyandPsychology,Volume1,NewYork:TheMacmillanCompan

5、y,1998,p.504.②ErikH.Erikson,ChildhoodandSociety,NewYork:Norton,1950.另外,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从小他就有一种不属于自己家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逐渐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③ErikH.Erikson,IdentityandlifeCycle,NewYork:Norton,1959,p.118.46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周晓虹:认同理论:

6、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①言,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如认同、认同突显、承诺等等)。”或者如伍锡洪(NgSik-hung)等人所言,这些理论都意识到,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就必须了解人们是如何②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的。正因为认同涉及到自我和他人、内群(in-group)和外群(out-group)的界定与划分,在今天这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使民族—国家乃至地方共同体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的时代,认同更是成了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③。就中国来说,不仅1997年的香港回归涉及到社会认同的寻觅④,2008年的

7、奥运会更是涉及民族认同的再现和重构⑤,甚至英语的教学和推广一样受到民族认同的困扰和挑战。这多少也是我们在这篇论文中追溯认同理论的历史,分析其概念内涵,比较其不同学科背景和架构的原因所在。一、符号互动论与认同理论认同理论根据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它和美国微观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传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理论渊源上说,符号互动论源自德国的历史主义,但是如柯林斯所说,“尽管有这些德国传统的影响,美国微观互动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