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期末文言文复习之《观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期末文言文复习之《观潮》班级姓名☆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lìn)罗绮(qǐ) 鲸波(jīnɡ)二、词语释义既望:农历十六日。方其远出海门:方,刚刚,开始。既而:一会儿。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标枪舞刀:标,举,树立。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出,来到。倏尔:忽然。人物略不相睹:略,微,一点。溯迎而上:溯,逆流。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彩。以此夸能:夸能,夸耀才能。而旗尾略不沾湿:略
2、不,毫无;略,一点。虽席地不容闲:虽,即使。三、语句解读1.词类活用。⑴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⑵皆披发文身。(文:本指花纹,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⑶乘骑弄旗。(骑:名词,马。)2.特殊的文言句式。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⑵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为……所”表被动。)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过关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1)海涌银为郭()(2)人物略
3、不相睹()(3)吴儿善泅者()(4)珠翠罗绮溢目()(5)方其远出海门()(6)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7)随波而逝()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雷霆(tínɡ)震撼(hàn)京尹(yǐn)B.艨艟(tōnɡ)如履平地(lǚ)崩山(bēnɡ)C.为火所焚(fén)善泅者(qiú)溯迎而上(suò)D.鲸波万仞(rèn)罗绮(qǐ)车马塞途(sāi)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1)例:如履平地() A.西装革履B.郑人买履 C.履险如夷D.履行职责(2)例: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A.物尽其用B.尽人皆知C.同归于尽D.知无不
4、言,言无不尽(3)例:人物略不相睹()A.略不沾湿B.雄才大略C.攻城略地D.长远战略4.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字。仅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能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观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5.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
5、,势极雄豪。6.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状语后置句)C.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也(判断句)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7.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B.珠翠罗绮满目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译文: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译文: 9.填空。本文作者以精练、简洁的语言,分别从 、水战之威、 、观潮之盛四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采用
6、了 描写与 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很好地将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10.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二、课内阅读(2012·孝感中考)阅读《观潮》,完成6~9题。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啊。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飘去。D.虽席地不容
7、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1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分别从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14.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
8、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答: 答案解析1.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