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25770
大小:15.2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话题的争论已经绵延了上千年,如今依旧没有一个定论,为什么呢?因为人格的发展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影响,不能以一个简单的善恶定论来判断。我认为性恶论说的也不是恶毒,而是人生来就有性本能,但是人格的发展主要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这就是由环境教育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所决定的。在古代,哲学家对人性善恶进行了探讨。苟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这里所列举的
2、饥食、寒暖、劳息、好恶等人生而有之的品性与孟子所言的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等善端是完全不同的。两者可以说是站在被教育前和被教育后的两种观点的碰撞。也有句话说,“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人非生来就有善恶,尧、禹等贤圣之人与桀、跖等暴恶之人是一样的,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图的,成为君子者在于后天的修为。故而苟子以“性恶”为理论基础,更加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法治提供了思想前提,提出了礼法共治的主张,即礼乐不可废,法约不可弛,通过法律的约束来达到治理社会的效果,毕竟在性本善的社会里,只
3、能管得住君子,是管不住小人的。在古希腊,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不过,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美德指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这一命题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接受教育,学习和掌握各种伦理道德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从这一方面说,苏格拉底是十分认可教育对人性及个体性格发展的重要影
4、响的观点的。在近代,自心理学发展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这一个话题展开系统科学的研究。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对人性本善或本恶的研究常常从儿童着手。皮亚杰就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据研究表明,至前运算阶段,孩子仍保持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特点,较难从别人的角度和观点来看待问题,且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这一现象一直到具体运算阶段之后才得以缓解或解决,也可以说是环境和教育起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个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前
5、道德判断阶段一般在0至5岁之间,认知与感知动作思维和前运算思维相对应。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常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只能直接被动的接受行为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道德认知不守恒”。在教育学习前,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道德意识,这便与之前的自我中心主义相对应了。第二个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一般为5至9岁儿童,他们会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动机来判断好坏,并且刻板地尊重权威,例如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由此他们看待行为会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
6、论阶段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并且认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但是相较于前道德判断阶段来说,到5岁左右,孩子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第三个阶段即自律道德判断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过不断地教育学习,在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例如一项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也逐渐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但是儿童对道德的认识是从
7、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这就凸显出环境和教育的重要作用了,一旦孩子在道德形成期接收到偏激或不正确的道德指导,对他以后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都是一个错误的导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孩子在生下来是有性本能的,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长大后也会存在‘’本我‘’的享乐原则,但是因不断地教育终会被意志所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收到的道德伦理教育更多,便会出现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