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

ID:51493316

大小:359.7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25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1页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2页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3页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4页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DB34∕T 2655-2016 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020.20B05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2655—2016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ProductionRegulationforWholeJourneyMechanizationCultivationofWheatinRice-wheatCroppingSystem文稿版次选择2016-06-15发布2016-07-15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2655—201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

2、委员会。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安徽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正来、张文静、何超波、马尚宇、戴廷波、司红起、贺文畅、刘东、李霞红、王永玖、程玉英、龚猛、王立芳、吴永久、童敏、王献志。IDB34/T2655—2016稻茬麦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稻麦轮作区小麦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机械动力配置、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播种、机械植保和收获等栽培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规范,提出了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和机械化栽培技术指标等。本标准适用

3、于安徽省稻麦轮作地区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500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全程机械化指稻茬小麦从整地播种至田间收获期间,种植和管理方式均以机械代替手工操作。4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4.1产量指标2产量为400kg~50

4、0kg/667m。4.2产量结构2——大穗型667m穗数33万~35万,每穗38粒~42粒,千粒重40g~42g;2——中穗型667m穗数38万~42万,每穗36粒~38粒,千粒重38g~40g。5机械动力配置5.1秸秆粉碎灭茬还田机秸秆粉碎装置主要采用锤爪或弯刀。1DB34/T2655—201622配套动力:44kw~62.5kw(60马力~85马力)拖拉机,工作效率:2000m~4000m/h,秸秆粉碎长度10cm。5.2铧式犁主要功能是土壤耕翻和破碎土块,耕地深度15cm~20cm。22配套动力:62.5k

5、w~69.8kw(85马力~95马力)拖拉机,工作效率:2668m~4669m/h。5.3旋耕机主要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用于耕后碎土,平整地表,同时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22配套动力:62.5kw~69.8kw(85马力~95马力)拖拉机,工作效率:5336m~9338m/h。5.4圆盘开沟机开沟机配套动力:30kw~40kw,开沟宽度:15cm~40cm,开沟深度:0cm~60cm,开沟作业速度:500m~800m/h。5.5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的旋耕、播种、施肥及盖土一体化的条播机

6、,配套动力:36.7kw~66.1kw(50马力~90马力)拖拉机,旋耕深度:10cm~15cm;播种行数:小麦10行~24行;基本行距:2216cm~25cm;播种(施肥深度):3cm~5cm;工作效率:3335m~6670m/h。5.6植保机自带柴油或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8.6kw~22.4kw/3600rpm;药箱容积:150L~280L;液泵2流量:30L~40L/min;工作压力:0.2Mpa~3Mpa;喷幅:6m~12m;工作效率:13340m~533602m/h。5.7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

7、机,喂入量:5kg/s;配套动力:65kw~85kw(88.4马力~115.6马力);322割幅:2.3m~2.5m;粮仓容积:1.8m~2.2m³;作业效率:4000m~12000m/h(6~18亩/小时);总损失率:小麦≤1.2%。6机械耕整地6.1秸秆处理选择具有秸秆切(粉)碎功能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水稻收获时将秸秆切(粉)碎,并均匀抛撒。6.2耕整地依据田间秸秆量,分别采用翻耕或旋耕、反旋耕方式,提高秸秆覆盖率,尽量减少秸秆还田对播种的影响。籼稻茬口采用深旋耕或翻耕浅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细整地,耕整深度在

8、15cm以上。粳稻茬口采用深旋耕方式或反旋灭茬机将秸秆均匀埋入15cm~20cm深的土层,再二次进行浅旋作业。作业质量规范按照NY/T500进行。2DB34/T2655—2016长期旋耕的田块应间隔2~3年进行一次深耕(松),三漏田不宜进行深松。7机械施肥7.1施肥数量2每667m总施肥量:纯N:14kg~15kg,P2O5:5kg~6kg,K2O:6k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