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237714
大小:2.20 M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2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装饰装修天地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王珊雯深圳中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省518000摘要:伴随着各种类型高层建筑的不断建设,人们越来越关注应当作相应的结构地震位移反应。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的地下结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而要想保证整个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就要构类型,同时考虑地基土的具体性质和结构的非线性,缺点是应用从地下室结构的设计着手。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地下室不便,难以得到规律性的结论,且其结果需要得到实验或理论解析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的验证。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抗
2、震设计三、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处理1.嵌固位置前言1.1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当视地下室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地下空间需求在不断的板作为嵌固端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屈服部位将发生在地上楼面,加大,地下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地同时影响到地下一层。而地面以下的地震响应逐渐减小。故确定下室的设置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既有利于地基土的承载力的提高、嵌固在地下室顶板结构的抗震等级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主楼周降低地震作用,并且对建筑的上部结构也有相应影响,因此,一定边外延1-2跨
3、的地下室范围)的抗震等级应与地上结构相同。地下要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进行合理的设计。一层及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于四级。1.选择有利场地1.2地下室顶板。地下室顶板采用现浇梁板结构,是具有足够造成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条件是其中之一。由于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且地下室顶板的构造要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而且有些情况仅仅依靠工程求:厚度不宜小于180mm,避免开设大洞口,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措施来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C
4、30,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不宜采用无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抗梁楼盖。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1.3地下室墙体配筋。地下室至少一层与上部对应的墙肢端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物。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墙肢2.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按结构材料分2.地下室外墙类,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有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2.1荷载。一般地下室
5、外墙所承受的侧向压力分为土压力和构、钢-混凝土结构等;按结构形式分类,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水压力。计算土压力时,当地下室施工采用大开挖方式,无护坡或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结构体系的确定受到连续墙支护时,地下室外墙承受的静止土压力,一般情况下对于正抗震设防烈度、高度、场地条件以及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常固结土,可取0.5;当地下室施工采用护坡桩或是连续墙支护时,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进行周密考虑确定。可以考虑基坑支护与地下室外墙的共同作用,静止土压力取值为3.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
6、0.33。配筋计算时,外墙侧向压力分项系数可取为1.3。在考虑可单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应轻质、高强、材质均能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计算外墙时室外活载可取5kN/㎡。地匀;构件间的连接应有良好的整体性、连续性及延性,且能发挥材下水位以下的土重度取11kN/㎡。料的全强度。按照这一原则,不同材料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劣排序2.2配筋。构造要求为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是: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钢混合结构;现浇钢筋混凝间距不宜大于150mm,配筋率不宜小于0.3%。目前在设计地下室土结构;预应力混凝
7、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外墙的配筋计算时,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均简化成板来计算配结构。筋。而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二、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按外墙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考虑到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1.静力法的原理,这种简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简化成板的外墙主受力把地震作用当作等效的静力荷载进行抗震计算。它通常应用方向筋配筋富裕、次受力方向筋配筋不足及扶壁柱配筋偏少。于地下管线、洞道的横截面抗震设计,它把地震时的土压力和结构3.后浇带物以及结构物以上覆土层作为外力考虑。这
8、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没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永久变形缝。当基础长度超过40m有考虑土层与结构各自的振动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时,应设置间隔为30~40m,宽度为800~1000mm且贯通底部、墙2.反应位移法及顶板的施工后浇带,位置最好在柱距中部1/3范围内以及剪力墙70年代,日本学者从地震观测入手,提出了地下线状结构抗震附近,方向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