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233923
大小:1.89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2
《陶瓷粉料的制备技术和发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陶瓷粉料的制备技术和发展刘裕涛,何志明,译(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陶瓷粉料(无机化合物粉料)用于非常广的工程领的大小也有关系。TiO2的颗粒直径最合适的范围为0.2~域,在应用中要求无机化合物中的结构材料具有高温强度、0.4μm。小于这范围的颗粒,其散射强度减少,颗粒小到一硬度、耐腐蚀性(化学稳定性)、抗热震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定程度时,会变成透明。另外,γ-Fe2O3微粉通常作磁带用料具有导电性、电绝缘性以及中子、放射线或光的透射、吸磁性材料,从记录的高密度化和改善信噪比(SN)等方面出收、反射等性能。关于陶瓷粉料的利用,通常有两种形式:①发,要求γ-
2、Fe2O3为长轴0.3~0.5μm,短轴0.05~0.07直接利用粉料,或使粉料分散在其他介质中,然后使用;②将μm那样的微细针状颗粒。陶瓷粉料成形,在高温条件下加热成颗粒的结合体(烧结粉料用作烧结体的原料时。根据陶瓷(固体无机材料)体),然后加以利用。使陶瓷粉料分散在金属、陶瓷中所得到的结构可将陶瓷作如下分类:多晶体的分散增强材料,如TiC-Ni-Mo系和WC-Co系超硬质合结晶材料无机材料单晶体金、Al2O3-TiC系陶瓷刀(工)具、Ag-WC系和Cu-WC系非晶材料点触电材料等也是采用高温烧结方法制备的。在这些应用在晶体材料中多晶(体)材料比较重要。除了微晶玻璃中,应根据要求控制
3、粉末原料的特性。本文阐述由直径1等特殊的材料外,都是通过粉料的烧结而制成的。如图1所μm以下的微利构成的微细粉料(微粉)的制备方法及其示,烧结是成形体(按所需形状将粉末原料成形)在常压或加特征。压条件下高温(熔点以下)加热,使颗粒之间互相结合(粘关键词:陶瓷粉料;烧结体;制备方法;特征结),通常烧结的目的是提高成形体的强度,排除颗粒之间的中图分类号:TQ174文献标志码:B气孔,提高材料的密度。烧结体中存在晶粒、晶界,通常还有文章编号:1672-4011(2017)04-0007-06气孔,烧结体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晶粒的结晶物质的特DOI:10畅3969/j畅issn畅1672-40
4、11畅2017畅04畅004性,而且受微观结构(包括晶界、气孔等)的影响很大。微观结构既与粉末原料的特性有关,还与烧成过程有关。与金1粉料制备技术的重要性属、高分子材料相比,很难使熔点较高的陶瓷制备成质地均粉料以分散状态被利用时,直接显示出粉料颗粒的特匀的材料。如上所述,虽然原料颗粒的形态通过烧结过程已性。利用烧结体,虽然原料颗粒的形态通过烧结过程已发生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粉末原料的特性对制备过程和制品的很大的变化,但是粉末原料的特性对制备过程和制品性质有性质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烧结的推动力是颗粒的表面积,所明显的影响。表1为粉料的主要特性,了解这些特性对合理以原料粉末越细,表面积就越大
5、,烧结速度也越快。如果原料很细,那么物质迁移(促使材料致密)的距离就短,而且晶地利用粉料是非常重要的。界就多,从而促进了气孔扩散,使致密化速度增快。表1粉料的主要特性化学计量性,组成的均匀性,杂质,表面吸附层,构成组成晶相颗粒形状颗粒直径分布,颗粒形状,气孔,表面积,表面的凹凸结晶体单晶和多晶,结构缺陷浓度,表面和内部畸变聚集状态凝聚颗粒的大小,硬度和结构图1烧结体的制备过程控制粉料特性也是很重要的,如:TiO2是典型的白色颜另一方面,晶粒在烧结过程中不断成长。通常烧结体内料,它有金红石型、锐钛矿型三种同质多相变体。金红石型晶体越细,烧结体的性能就越好,典型例子见图2。图2表明TiO2
6、的折射率约为2.76,锐钛矿型TiO2的折射率约为2.52。碳化硅(SiC)烧结体的抗折强度和晶体直径的关系,从图2作为白色颜料,可见光区的吸收少,入射光的散射越强就越中可看出随着晶粒直径减小,强度显著增加。因而,抑制烧好。颜料颗粒的折射率越大,入射光的散射就越强,因而作结过程中晶粒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颗粒的烧结(颗粒之间的为颜料来讲,希望是金红石型的。光的散射强度与颜料颗粒粘结)和晶粒的成长都是由于物质迁移所致,温度越高,速度就越快,而一般情况下晶粒成长的温度比烧结的温度高,先引起烧结,后出现晶粒成长。加压条件下的烧结(热压)使烧收稿日期:2016-12-10结的推动力增加,因而在较低
7、温度下就达到致密的程度,热作者简介:刘裕涛(1694-),男,重庆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技术服务和相关规划、能源、环保、绿色建材的技术服务压法是获得微细晶粒烧结体的方法。但是这种加压烧结法工作。存在不易制备形状复杂的制品的缺点,要进行成批生产还必原文出处:Veale,C.R.PreparationTechnologyandDevelopmentofCe-ramicPowder[J].Appliedsciencepubl.Ess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