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84002
大小:2.26 MB
页数:72页
时间:2020-03-20
《最新 颅脑CT诊断.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枢神经系统颅脑CT诊断颅脑CT诊断检查技术颅脑CT表现及分析颅脑疾病CT诊断——肿瘤、脑血管病检查技术一、检查前准备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2.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检查技术二、检查方法(一)横断扫描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2、基线:常用听眦线。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或上眶耳线)为基线。2、层厚、层间距为5-10mm。3、先平扫,根据情况再作增强扫描,部分病人(如脑瘤术
2、后复查)可直接做增强扫描。检查技术(二)冠状扫描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1、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定位,再扫描。2、层厚、层间距为1~3mm。3、垂体检查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增强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能更好显示垂体及病变。(三)脑池造影CT(四)CT脑血管造影(CTA)颅脑CT正常表现正常横断面上,常用8个标准层面图象,掌握这些标准层面图象的特征,是CT诊断的基础。颅脑CT正常表现1.基线(眶耳线)上10mm颅底层面:由前向后可见眼眶顶部、蝶
3、窦、颅中窝、枕大孔等颅底结构。颅脑CT正常表现2.基线上20mm蝶鞍层面:可见垂体窝、岩锥及内耳道、第四脑室、桥脑池和桥小脑角池、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重点观察垂体及后颅窝病变。颅脑CT正常表现3.基线上30mm鞍上池层面:鞍上池呈五角或六角形低密度脑脊液间隙,增强扫描上,脑底动脉环位于鞍上池周围。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包绕部分为中脑。颅脑CT正常表现4.基线上40mm第三脑室前部层面: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该区是中老年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颅脑CT正常表现5.基线上50m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此层面除重
4、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外,也是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的重点层面。颅脑CT正常表现6.基线上60mm侧脑室体部层面:此层面可观察侧脑室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增强扫描可见直窦、上失状窦后部、大脑镰和脉络膜丛强化显影。颅脑CT正常表现7.基线上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侧脑室顶、大脑纵裂、脑皮质和髓质等显示清楚,皮质包绕的髓质区称为半卵圆中心。颅脑CT正常表现8.基线上80~100mm脑室上层面:脑沟、皮质、髓质等在此层面上清楚显示。颅脑异常CT分析1、平扫密度改变(1)高密度灶:见于新鲜出血、钙化、富血管性肿
5、瘤。正常垂体颅脑异常CT分析(2)低密度灶:见于脑炎、梗塞、囊肿、水肿和脓肿等。颅脑异常CT分析(3)等密度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诊断常借助脑室及脑池变形与移位等间接征象来判断病变存在。颅脑异常CT分析(4)混杂密度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颅脑异常CT分析2、增强扫描特征(1)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脑动脉瘤和肉芽肿等。(2)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胶质瘤、血管畸形等。(3)环状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等。(4)无强化:见于钙化、新鲜血肿、水肿、坏死、液化
6、和囊肿等病变。胶质瘤不均匀强化脑膜瘤均匀强化星形细胞瘤无强化颅脑异常CT分析3、脑室系统变化(1)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2)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范围为局限性或弥漫性;(3)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肿瘤占位征象脑萎缩SAH并脑积水颅脑异常CT分析4、颅骨骨质改变(1)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等;(2)颅内病变:如蝶鞍、颈静脉孔和内耳道扩大等,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
7、定性诊断。脑膜瘤致顶骨骨质增生脑瘤脑肿瘤的诊断要求包括确定有无肿瘤和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颅内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肿瘤来自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如脑、脑膜、血管、颅神经及胚胎残余组织等;继发性肿瘤包括转移瘤和侵入瘤。脑瘤以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较常见。星形细胞瘤(一)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为颅脑原发肿瘤中最常见者。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1、星形细胞瘤分为四级。I、II级为分化好,相对恶性度低,与邻近脑组织分界较清楚,肿
8、瘤血管较成熟;III、IV级为分化不良型,恶性程度高,呈浸润性生长,与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囊变,肿瘤血管丰富且血管形成不良。星形细胞瘤CT表现①部位: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和脑干。②平扫:a.I、II级表现为脑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境界清楚,占位效应不明显;b.III、IV级表现为略高或混杂密度或囊性肿块,境界不清,灶内可见坏死、出血,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