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58423
大小:4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9
《中国社科院考博经济学原理真题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考博经济学原理1998一、概念1、自然失业率2、挤出效应3、边际替代率4、经济租二、简答1、用AVC与MC的关系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2、简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3、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干预方式。三、论述论述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状况的变化。1999一、概念1、萨伊定律2、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3、边际消费倾向4、公开市场业务二、简答1、简述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2、试评结构学派与新古典学派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隐蔽性失业的争论。3、解决外部性的措施有
2、那些?4、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三、论述试论述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作用、意义和结果。2000一、简答题1、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2、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4、你如何看待“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5、简述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6、简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7、简述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孟德尔(R
3、obertA.Mundell)对经济学的贡献。二、论述题1、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20014简答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及其政府规制。3、假定投资不受利率影响,利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说明,产出、利率、物价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是怎样发生变化的?4、阐述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论贡献。2002年论述1、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说明什么情况下产量上升的同时价格下降,什么情况下产量下降的同时价格上升。2、用图形分析说明企业
4、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3、论述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理论。4、2001诺贝尔获奖者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2003年(每题必答1000字以上)1、评论实验经济学对理性行为假设的挑战(30分)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实践的启示。(35分)3、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析中共十六大报告关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精神。(35分)2004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需
5、求弹性2、基尼系数3、汇价4、垄断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1、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么?2、何谓帕累脱效率准则?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每题答案不少于1000字)1、简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商品价值决定的关系。2、简述宏观调控体系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及其作用机理。2005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答案每题不能少于30字)1、环比价格指数(chainpriceindex)2、萨谬尔森均衡(Samuelson4Equilibrium)3、铸币税(Seigniorage
6、)4、试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不少于300字)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主要区别?2、简述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要点。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每题答案不少于1000字)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2、当前我国出现的“民工荒”及其政治经济学涵义。社科院2006博士入学经济学原理考试题一、名词解释(4*5=20分)1无差异曲线2流动性陷阱(相对剩余价值)3菲利普斯曲线4资本有机
7、构成二、问答题(2*15=30分)1加速原理及其基本要点。2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与内涵式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异同点三、论述题(2*25=50分)1垄断资本主义特点“恰恰不是工业资本的统治,而是金融资本的统治”。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2007年社科院经济学原理试题一、概念解释6分每题1、折旧2、垄断寡头3、流动性陷阱4、消费者剩余5、资本项目二、简述题15分每题1、剩余价值生产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2、巴罗-李嘉图等价命题的基本要点三、论述题论述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以及在当前我
8、国的表现形态及评价。42008年社科院经济学原理试题一、概念解释6分每题1、再贴现率2、劳动力价值3、重商主义4、适应性预期5、全要素生产率二、简述题15分每题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六种方式2、列宁说过“垄断天生有停滞和腐朽的趋向”,试论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三、论述题40分试论地租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