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生化培养箱.doc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

ID:51140777

大小:10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19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_第1页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_第2页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_第3页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_第4页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用生化培养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医用生化培养箱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用生化培养箱(以下简称培养箱)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铭牌、包装标志和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为培养物的良好生长提供理想的温度场,用于细菌、霉菌等人体来源微生物样本培养的医用生化培养箱,包括医用每菌培养箱、医用微生物培养箱和医用恒温培养箱等。本标准不适用于医用二氧化碳培养箱、厌氧培养箱。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

2、志GB4793.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4793.6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6部分:实验室用材料加热设备的特殊要求GB/T14710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826&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YY/T0466.1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温度控制范围temperaturecontroIrange培养箱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时,可有效控制的温度范围。3.2工作

3、空间workingspace在工作室内能达到规定技术条件的空间区域。3.3恒定状态steadystate若工作空间某一环境参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即称该环境参数处于恒定状态。3.4箱温chambertemperature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的温度。4要求3.1工作条件环境温度:18°C-30°C;相对湿度:W80%;大气压力:86kPa-106kPa;周围无强烈震动及腐蚀性气体存在;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或其他冷热源的影响;额定电源电压:220VAC;额定电压频率:50Hzo4.2外观和结构4.2.1培养箱表面应整洁、平整,无明显划痕、毛刺及凹

4、凸不平现象,文字和符号标识清晰。4.2.2培养箱工作室内部附件(如搁板、支撑件)应不借助工具可方便拆装。4.2.3培养箱应能平稳放置,应具备调节水平的装置。4.3温度性能3.3.1制造商应规定培养箱的温度控制范围。4.3.2培养箱的温度显示分辨力应为0.1°C或更优。4.3.3培养箱的温度监测误差应在±1.0°C之间。4.3.4培养箱的温度控制误差应在±1.0°C之间。4.3.5培养箱的温度波动度应在±1.0°C之间。4.3.6培养箱的温度均匀度应在土2.0°C之间。4.4报警培养箱应具有因温度过高而触发超温报警的功能。4.5升温时间除隔

5、水式培养箱外,按5.4中规定的条件,培养箱的升温时间应不大于40mino4.6降温时间带有有源制冷装置的培养箱,按5.5中规定的条件,培养箱的降温时间应不大于40mino4.7保温性能培养箱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按5.6中规定的条件,二次温差应不大于10.0°Co4.8噪声培养箱在正常工作时,噪声应不大于65dB(A)o4.9定时功能如果培养箱具有定时功能,定时器的时间设定范围应符合制造淌规定的范围。4.10密封性门封应具有良好气密性,门关闭后,门封四周应严密。4.11清洗、消毒和灭菌4.11.1材质要求培养箱工作室内腔和密封条的材质应能对

6、随机文件中规定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措施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所有工作空间内表面应使用不低于300系列不锈钢的材料制作。4.11.2紫外灯辐照强度如果培养箱安装有紫外灯,波长254側紫外辐射在工作空间内表面,辐照强度应不低于400mW/m2o4.12安全4.12.1培养箱的电气安全通用要求应符合GB4793.1的规定°4.12.2培养箱的电气安全特殊要求应符合GB4793.6的规定。4.12.3培养箱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应符合GB/T18268.1的规定。4.13环境试验培养箱的环境试验按GB/T14710规定进行。5试验方法5.1外观和结构

7、目视观察和实际操作检查,应符合4.2条的要求。5.2温度性能5.2.1试验条件试验环境温度应在20°C±2°C范围内,避免热源和强烈空气流动的影响,培养箱内部为空载状态,但包括内部附件(如搁板、支撑件)。5.2.2试验仪器设备用于温度检测的设备一般由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或温度指示器组成,温度检测设备的分辨力应优于被检设备的分辨力,其温度检测最大响应时间T0.9^5so5.2.3温度检测点的布置与选取5.2.3.1温度检测点的布置温度检测点在三个水平检测平面上平均分布(见图1),每个检测平面上均有5个检测点(见图2),即共15个检测点。上

8、层检测平面到工作空间顶面的距离和下层检测平面到工作空间底面的距离均为1/10工作空间高度,中间层检测平而通过工作空间的儿何中心。每个检测平而上除中心点外,温度测量点与工作空间内侧的距离约为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