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27467
大小:428.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9
《水墨画风格与拙朴论.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2·文艺争鸣·艺术评论艺术评论水墨画风格与拙朴论高阳摘要:拙朴是一种普遍的审美追求,是构成水墨画风格重要的美学因素。它伴随着水墨画的成熟而影响广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最为推崇拙朴风格,本文从释拙朴入手,阐述拙朴风格的内涵与表现以及拙朴风格在绘画题材中的表现。关键词:拙朴论水墨画风格“拙朴”是构成水墨画风格的重要美学因素。拙朴风这样一种境界,其方式是返朴归真,这是成大器的途径。格追求一种简率而自然的美,有恬淡和大方浑厚的审美“朴”则有朴素的含义,老子说:“即雕既琢,复归于朴”,特点,体现了
2、大美的境界。“拙朴”和“巧”是相对的,“巧”“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老子·十九章》)具有朴实无重视技法的层面,技法是绘画作品的基础,若过分重视技华的特点。老子的“拙朴”,又体现在“去功利。”老子不仅巧,绘画虽然精致而装饰意味浓厚,却缺少了灵性和通透反对雕琢,而且反对一切过度装饰,它破坏了道朴素的特的艺术气息。水墨画自唐代兴盛以来,便以“拙朴”为其性。这些繁琐的装饰带来的不是感官的愉悦,而是损害艺术美的重要特征,不仅画的气韵要拙朴,连用笔用墨技和负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3、法特征、选择的绘画题材等都渗透着拙朴的趣味。以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从释“拙朴”、“拙朴”风格的内涵与表现、从绘画题材看为腹不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老子指出过“拙朴”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评述。度追求“巧”,会因为物欲之盛招来弊端。“拙”是为了满足“腹”的需要,即建立起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若为一、释“拙朴”“目”,过份投入追求外在的物欲生活而流连忘返,那么会日渐与自己的心灵疏离,天真质朴的灵性也会丧失掉。“拙朴”的本义是怎样的呢?拙朴指的是敦厚和朴庄子论拙朴,体
4、现在“求自然”,主张绝圣弃智,追求实。“拙”指不灵巧,不灵活。从造字来看,拙以“手”作偏事物浑然天成的趣味。《庄子·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旁,所以和劳动有关。许慎《说文解字·手部》解释“不巧朴鄙⋯⋯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谓之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拙”:“不能为技巧也。”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广雅》:“拙,钝也。”《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明矣⋯⋯故曰‘大巧若拙’。”在庄子的眼中,所谓的“朴”、《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
5、理者,拙人也。”这“拙”,即“大巧”,要人们毁弃珠玉,销毁琴和谱子,将知与里的“拙”指为人或做事粗劣,不精巧,当然也可以引申为巧内藏起来,就能将事物天然美好的一面发掘出来。质朴无华。“朴”本义指的是没有细加工的木料,比喻不老庄道家推崇的“拙朴”之美,是“大巧”之美,是一种加修饰,有朴素,质朴的涵义。《说文》:“朴,木素也。”在摒弃了机巧的美,不是人为的、逆天性制造出的巧,而是语义上,“拙朴”指的是事物敦厚古朴的质地。顺从天性、与自然契会的巧,是天机之巧。《庄子·大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家最为推崇“拙朴
6、”之美。老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此天机是自然生机的意子和庄子在谈“道”的属性时提出了“拙”和“朴”的概念。思。《庄子·秋水》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独角兽夔羡慕老子说“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王弼注“大巧因多足虫,多足虫羡慕蛇,蛇羡慕风,风羡慕眼睛,眼睛羡慕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又说“道常无名、心。实际上,他们欣赏对方的长处,在本人看来只要配合朴。”(《老子·三十二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天地万物运转的规律,顺其自然就能做到,“今予动吾天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
7、欲。”(《老子·三十七章》)以机,而不知其所以然。”反映了道家任自然反对刻意为之说明道的属性是自然无为,恬淡质朴。老子的“拙朴”论,的美学观念。道家的“拙朴”、“大巧”倡导了高度的心灵首先体现在“去巧”,认为“拙”和“巧”对立,巧是人为雕解放,不为外物所役,摒弃外在的浮华,保持人内在的澄琢,矫揉造作的。老子反对人为工巧,要人们“拙”,达到静自在,精神的丰盈和闲适。28高阳·水墨画风格与拙朴论儒家也以“拙朴”为美的理想,儒家的“拙朴”主要是评画,开始推崇拙朴风格,并将其和工巧等风格加以对和“中和”的伦理
8、观念有关,认为处事要不偏不倚,过犹不比。宋代黄庭坚以“拙”评画:“黟州吕太渊藏此画,以为及,和谐统一,对立的事物之间要包容整合,有助于事物赵公佑画也。以余观之,诚妙于笔,非俗工所能办也。余的生成。孔子将“中和之为用”看作人的德行最为重要的初未尝识画,然参禅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妙道不烦。于部分。《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是观图画悉知巧拙功俗造微入妙。然此岂可谓单见寡闻(3)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置焉,万物育焉”。儒家者道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