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77598
大小:30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8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蜜蜂引路》教学反思【教材研读反思】《蜜蜂引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第26课,是第七单元的一篇名人轶事,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新课标》中,低年段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写字,把课文读通读顺,积累语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读好人物对话语气。识字、写字方面: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
2、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儿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朗读、感悟方面:在课前研读教材时,我设想通过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再结合重点词句,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进行精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实践反思】《蜜蜂引路》第一次研磨20
3、10年4月13日星期二永宁中心小学李咏贤今天到二(3)班进行第一次的试教。vv蜜蜂引路>>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记“莫、派”等6个两会字,会写“讶、谈”等9个四会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我主耍通过图片、小游戏、小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多读中识字,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课上,基本顺利完成了以上教学目标,由于本课篇幅短小,识字量不多,学生写字时间比较充分。从即堂的反馈看来,学生读书基本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写字效果也比较好,只出现两个同学写“敲、列”时出错。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
4、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体会课文屮人物的思想,读好人物对话语气。第三口然段是重点,我设想通过“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说,画…画”来突破难点。读…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找一找:找出列宁的有关动词;想一想,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画一画: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养蜂人和列宁的对话,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合作,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好朋友见面,他们还会说什么呢?情境是活泼生动的,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演也是生动活泼的。但在后来的“选词填空”小练习中,看到学生对“往常”还不是很理解,好一部份同学出现选错。是
5、因为前面的教学环节屮漏讲了这个知识点。而在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这一环节中,课后反思,老师还是讲得太多,总生怕学生不会,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也是大约模糊知道,学生读得不够充分。看来,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必须要创设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多读,才能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老师在吋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好。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教与学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蜜蜂引路》
6、第二次研库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永宁中心小学二(1)班第二课吋的教学重点是读中感悟。这篇篇幅短小的课文给我们的价值引领并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列宁的赞颂,本文的教学更多的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一发现线路图一发现列宁思维过程一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实与活的融合。听课老师的的评课反
7、馈中主耍有以下的一些问题:1、老师开场口太平淡了,提出问题更好;2、问题可以问得更具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看出来的?3、“往常”学生说不到,因为他们理解的是“常”,从“往”字理解就知道,或者朗读上下文中感悟;4、应该多读,在读中感悟,再画线;5、“惊讶”学生读不出惊讶的语气;6、总的来说,读书时间较少,老师提问讲解过多;7、时间前紧后松。反思教学过程,出现以上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教者没有摆止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教者还是重复了第一次试教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只顾“教”,却缺乏了对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