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40425
大小:19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7
《2014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课后训练:第10讲 浮力经典精讲(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讲浮力经典精讲(下)主讲教师:李丽娟北京市物理高级教师题一:小竹将质量为120g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当物体静止时,溢水杯中溢出了100cm3的水,则物体( )(g取10N/kg)A.漂浮在水面上B.悬浮在水中C.沉在溢水杯底部D.受到1.2N的浮力题二:把一个质量为60g、体积为100cm3的物块,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物块静止时,溢出水的质量m1=g;当把此物块轻放人盛满酒精的烧杯中,物块静止时,溢出酒精的质量为m2m1(选填“>”、“=”或“<”)。(酒精密度为0.8×103kg/m3,烧杯足够大)题三:如图所示,甲、乙两杯盐水的密度分别为ρ甲
2、、ρ乙,将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中,鸡蛋在甲杯中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甲;在乙杯中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ρ甲>ρ乙B.ρ甲<ρ乙C.F甲>F乙D.F甲3、入在水中后,继续向下压一段距离,共用时t。此过程中,饮料罐所受的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题六:一物体(长方体)漂浮在液面上,如图(甲)所示,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使物体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已知物体的下表面到水面的高度为h,水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强为p,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p、F浮与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题七:关于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漂浮的物体比沉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D.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有关4、题八:将小铁块和小木块放入一盆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浮力,铁块不受浮力B.铁块沉入水底,所受浮力一定小于自身的重力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铁块所受的浮力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题九: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A.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是F甲ρ乙>ρ丙C.三个小球的体积是V甲5、静止,三个球的体积关系是V甲>V乙=V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1=ρ2>ρ3。则三个球的重力、密度的大小关系应该为()A.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B.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C.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D.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题十一:如图所示,把一个苹果放入浓盐水中,苹果处于漂浮状态,如果把苹果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余下部分苹果放回原浓盐水中,它将()A.仍然漂浮B.刚好悬浮C.沉入水底D.无法判断题十二: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A.大块沉入杯底6、,小块飘在水面上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题十三: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N。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mL,根据F浮=G排=ρ水V排g可计算出浮力。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选填“1”或“7、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题十四: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试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
3、入在水中后,继续向下压一段距离,共用时t。此过程中,饮料罐所受的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题六:一物体(长方体)漂浮在液面上,如图(甲)所示,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使物体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已知物体的下表面到水面的高度为h,水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强为p,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p、F浮与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题七:关于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漂浮的物体比沉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D.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有关
4、题八:将小铁块和小木块放入一盆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浮力,铁块不受浮力B.铁块沉入水底,所受浮力一定小于自身的重力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铁块所受的浮力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题九: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A.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是F甲ρ乙>ρ丙C.三个小球的体积是V甲5、静止,三个球的体积关系是V甲>V乙=V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1=ρ2>ρ3。则三个球的重力、密度的大小关系应该为()A.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B.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C.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D.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题十一:如图所示,把一个苹果放入浓盐水中,苹果处于漂浮状态,如果把苹果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余下部分苹果放回原浓盐水中,它将()A.仍然漂浮B.刚好悬浮C.沉入水底D.无法判断题十二: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A.大块沉入杯底6、,小块飘在水面上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题十三: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N。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mL,根据F浮=G排=ρ水V排g可计算出浮力。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选填“1”或“7、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题十四: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试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
5、静止,三个球的体积关系是V甲>V乙=V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1=ρ2>ρ3。则三个球的重力、密度的大小关系应该为()A.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B.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C.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D.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题十一:如图所示,把一个苹果放入浓盐水中,苹果处于漂浮状态,如果把苹果水面以上的部分切去,余下部分苹果放回原浓盐水中,它将()A.仍然漂浮B.刚好悬浮C.沉入水底D.无法判断题十二: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A.大块沉入杯底
6、,小块飘在水面上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题十三: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N。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mL,根据F浮=G排=ρ水V排g可计算出浮力。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选填“1”或“
7、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题十四: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试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