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绞线成缆机.doc

双绞线成缆机.doc

ID:50975871

大小:1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6

双绞线成缆机.doc_第1页
双绞线成缆机.doc_第2页
双绞线成缆机.doc_第3页
双绞线成缆机.doc_第4页
双绞线成缆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双绞线成缆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双绞线成缆机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方案摘要:本方案详细描述了目前五类双绞线生产之关键工序—节距成缆控制系统。方案应用了台达变频器,人机界面,可编程控制器…等产品,内容详实,并给出所有电路图纸(CAXAV2);一:生产工艺介绍:1.图一为工艺流程及元件在设备上的分布;图一:工艺流程2.放线装置A1~A4经偏心轮提供张力偏置电压PV1~PV4与SE1~SE4叠加后由变频器F1~F4控制放线电机M1~M4的放线速度以稳定张力;四对双绞线和屏蔽(可选绕包机)带经过断线检测光电开关K7~K11后在过度装置A5混合;3.混合在一起的平行走向的缆线由绞架旋转机构控制并

2、在收线机构的配合下得到正确绞距的缆线,由F7收线,并由F6排线,整齐绕于收线轮上;其中:K13、K14是A6上下升降定位行程开关,K12是绞架定位接近开关;K1~K6是收线行程开关;JS1~JS3分别是绞架、收线、排线减速机;C1~C3分别是绞距测量、绞角测量、排线行程测量编码器;K15用于机罩门安全光电开关;二:设备控制要求1.绞距d(节距):50~250㎜,精度2%,其定义如图二:图二:绞距2.绞架最高转速600RPM;3.可手动操作和自动操作;4.启动和停车时,节距稳定;5.线速度稳定,无可视误差;6.成缆长度设定及显示;三:已知参数:1.放线

3、电机:M1—M4:0.75KW;绕包机电机:3.0KW/3000RPM;2.绞架电机:M5:11KW;减速比:2.5:1;3.收线电机:M7:11KW;1.排线电机:M6:1.1KW;2.升降液压电机:M8:370W;3.线速度检测(C1)轮周长:300㎜;4.收线轮直径:D:400~800;长度:L:500;减速比:JS2:20:1;5.排线丝杆节距:HD:10㎜,行程:SL:500~800;减速比:JS3:40:1;排线间距:HDJ:20%;排线线径:4㎜;四:控制方案<一>总述1.采用人机界面PWS1760CTN作为指令和数据上行下达的窗口;人

4、机界面和DVP60EX00R通讯,数据和指令经过PLC控制现场设备;转速的调节由PLC的RS485接口与变频器通讯完成连续调节,实现节距控制;2.现场设备的各类信号反馈到PLC,实现安全控制;3.控制框图为:下图(不含绕包机):图三:控制框图<二>关于本控制方案的数据计算1.最大收线线速度:VA8MAX=绞架最大转速*最大节距=600RPM*250㎜=150000㎜/分;2.线速度检测轮最高转速:VC1MAX=最大收线线速度/检测轮周长=150000/300=500RPM;3.线速度检测编码器分辨率的确定:A:最小分辨长度=最小节距*控制精度=50*

5、2%=1㎜;B:线速度检测编码器每转脉冲数=检测轮周长/最小分辨长度=300/1=300P/R;实际选取线速度检测编码器每转脉冲数=600P/R;C:线速度检测编码器分辨率=300/600=0.5㎜/P;D:允许误差:(-2P~+2P);4.线速度检测脉冲最大输出频率=线速度检测轮最高转速*检测编码器每转脉冲数=500*600/60=5KHZ;5.绞架旋转角度检测编码器分辨率的确定:A:最大绞距时的误差极限=最大绞距*精度=250*2%=5㎜;B:绞架旋转角度检测编码器每转脉冲数=最大绞距/最大绞距时的允许误差极限=250/5=50P/R实际选取绞架

6、旋转角度检测编码器每转脉冲数=200P/R;C:绞架旋转角度检测编码器分辨率(节距=50)=50/200=0.25㎜绞架旋转角度检测编码器分辨率(节距=250)=250/200=1.25㎜D:允许误差=-4P~+4P;1.收线最高角速度WA8=最大收线线速度/收线轮最小周长=150000/(400*3.14)=120RPM2.排线丝杆最高角速度WM6=收线角速度*(线径+排线间距)/丝杆节距=120*(4+4*20%)/10=57.6RPM8.排线减速机减速比JS3=电机最大转速*90%/排线丝杆最高角速度=1500*90%/57.6=23.49.收

7、线减速机减速比JS2=电机最大转速*90%/收线电机最高角速度=1500*90%/120=11.2510.绞架减速机加速比JS1=电机最大转速*90%/最高角速度=1500*90%/600=2.2511.最大动态调整延迟长度=最大收线线速度*通讯时变频器最大延迟时间=(150000/60)*0.026=65㎜<三>节距控制算法1.由操作人员在人机界面设定的数据经过前述公式得到绞架转速、收线转速、排线转速理论值通过RS485给定到三台变频器,同时设立三个修正值(初试为零)允许人工修正;2.PLC对三个编码器寄存器清零后,对绞架编码器和线速度编码器返回的

8、脉冲计数,当C2=200时,对于C1(当节距=200,C1的理论正确值=400)正负偏差各分三档(其调整量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